读论语,修己身,暂且小记当下的理解,方便未来回读增进,“温故而知新”。今分享于个人公众号,笔者王升请你多多指教。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知他高深的东西;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知他高深的东西。】
此话一出,很多人就批评孔子把人分为上中下三等,其实冷静下来稍加思索就不难想明白,在等级分明的春秋时期,人本就被分了等级,即使到今天人与人之间的智力、能力依旧有高低,每个人能做的事也有区别。抛开等级之争,从这句话我读出了其他比等级更重要的东西。
在我看来,上中下三等不是说智力,而是在讲一个人当前的认知和素养所处水平的高低。撇开医学上认定的智力过于低下这种缺陷,正常人之间的起跑线没有太大区别,只不过后天的学习和经历使得同样智力的人最终能做的事有天壤之别,有的能研究高精尖,有的甚至没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从做事方面说,对事物有足够的认知才有往高深层级进发的基础,就像对一个九九乘法表还没背熟的人去讲微积分,纯属胡扯耽误功夫;从明理方面说,满脑子偷鸡摸狗当然不能理解仁义礼智信。
孔子还说过“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上知”是活通透了,不需要别人指点,“下愚”是水平低下还愚昧固执不思改变。于此我认为后续的努力至关重要,人要主动去缩小自己的盲区,知晓的越多,参与一件事情的讨论越有意义。既听得懂他人观点,又能发表个人看法,否则尴尬的是自己,因为自己听不懂难受,而讲话者除了接收到一张“呆懵”的表情,得不到其他反馈也痛苦,他会觉得是对牛弹琴。回到为人处事,如果自己站在专业的一方,跟小白讨论事情,无须因为对方的不理解而生气,只能说认知不在同一层面无法有效沟通,可以选择讲明因果,把决定权交给对方,合则行,不合则分。如果自己是小白,应该虚心的听取他人建议,不可过于泯顽不化。
最后我想说等级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清楚自己能占据哪一层级,而且其中的关键在于自己,怨天尤人改变不了什么,积极主动才能成为高能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