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41章【延伸阅读】

作者: 乐道也 | 来源:发表于2019-05-07 06:00 被阅读6次

上智、下愚、中人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这些话的意思并不包含所谓阶级等级观念,只是对人的智力的分类,只是告诉我们一些智慧教育的基本原则。

孔子把人的智力分成上智、下愚和中人三个类别。上智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智力超常的人,下愚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智力低下的人,中人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智力平平的普通人、平常人。

现代心理学家很早就关注到了人的智力差别,并且编制出了不同的量表,以测量人的智力(IQ)。从人的智力分布来看,中等智力的人占了绝大多数,在80%以上。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的只占少数,各不到10%。智力超群的“上智”和智力低下的"下愚“分别只占2.2%。而智商在140分以上的天才,只占0.5%。还有一些智力超常的人,如19世纪末出生在纽约的神童威廉·詹姆斯·席德斯(William James Sidis)。他出生才6个月,就学会了26个字母,一岁半能看《纽约时报》,3岁开始对高等数学感兴趣,4岁精通法文,8岁高中毕业,能流利地使用希腊语、拉丁语、德语、俄语、土耳其语和亚美尼亚语。传说他一天就能学会一门外语,后来一共掌握了200种语言。估计他的智商超过了250分,是有史以来最聪明的人。中国历史上也有不少关于神童的记载,《三字经》里那个9岁能温席的黄香,12岁就博通经典。那个“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的刘晏,自幼天资颖悟,名噪当时。写《滕王阁序》的王勃,《旧唐书》本传记载他“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不移是不可改变,教育改变不了上智和下愚的智力,天才不是教育出来的,弱智也不是教育改变得了的。“唯”是只有的意思,教育只对上智和下愚的智力发展作用不大,对其他人,对中人的智力发展教育是有较大作用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是针对中人而说的,因为习与不习,上智仍然是上智,下愚仍然是下愚,难以改变。中人则不同,习与不习,习得多不多,结果有很大的差别。对于中人来说,智力不完全由先天决定,后天的学习可以发展人的智力。

上智不移并不是说上智不要接受教育,不然就不会有“中人以上可以语上”的说法。上智也接受教育,但上智主要是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天才都是自己成就自己的,教育者为他们提供宽松的环境和足够的条件就够了。上文所说的席德勒,一天就能学会一门语言,谁教得了他呢?上文提到的王勃,27岁英年早逝,留下文集30卷。现存《王子安集》也有18卷。现在27岁还是读博士的年龄,有博导能带得了他吗?古代多有神童、天才的记载,因为那个时候的教育是自由的,个性化的,是根据学生的需要确定的。成就天才的是天才自己,但扼杀天才的可以是天才周围的很多人。再伟大的天才也有一个成长的过程,最初他们如同其他幼童一样,是无助的、依赖的、听话的,如果有人积极主动、尽心尽力去教育他们,他们同样像其他儿童一样按照教育者的愿望去学习。所不同的是他们比其他儿童的进步要快得多,显示出他们天才的学习能力。别人还在读小学,他们就读中学了,别人还在读中学,他们就读大学了。他们的进步如此而已。而另一方面,他们从幼儿园开始就没有玩伴,孤独自闭,过多的荣誉、赞美让他们形成了畸形的自我意识,心理的发展严重的不平衡。有些人最终一事无成,甚至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有些人成绩平平,能作出创造性贡献的很少。普通的教育是不适合培养天才的。

下愚不移同样不是说下愚不需要接受教育,而是说弱智的儿童接受再多的教育仍然是弱智,应该根据他们身心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对他们进行特殊的教育。首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其次才是发展他们的特长。“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给弱智的儿童讲那些超出他们理解力的知识,而且要求他们掌握,是对他们的不尊重。对于弱智,担当责任的是整个社会,而不仅仅是家长和教师。对于天才来说,关心太多反而妨碍他们的发展,而对于弱智来说,再多的关心也不为过。有些教师是那样的冷漠和自私,总想从天才那里分得荣耀,而对那些弱智却漠不关心。

中人就是普通人。普通教育就是普通人的教育。普通人“性相近",相近不是相同,80分的智商与120分的智商是有差别的。我们把智商在llO-120之间的孩子叫做聪明的孩子。把智商在80-90之间的孩子叫做迟钝的孩子。其他的就是平平常常的孩子,这一部分人数最多,占到50%。普通人“习相远”。迟钝的孩子笨鸟先飞,成绩可以赶上聪明的孩子。聪明的孩子不加努力,成绩也会比不上迟钝的孩子。天资聪明的孩子不接受教育会变得迟钝,天赋平平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会变得聪明。对于普通人来说,自己努不努力,老师教不教得好,结果很不一样。对于这部分人来说,教育大有可为。

(本文选自姜国钧《普通教育学纲要》,中南大学出版社,2015.1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41章【延伸阅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mkd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