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一个2岁多的孩子,我们也听过这些语言吧?
妈妈,水杯是自己掉地上的。
风吹过来,我的积木就全部塌了,砸到了弟弟。
他自己跌倒的,不是我推的。
……
孩子们不小心弄翻了水杯、饭碗和其他东西,或者弄伤了小伙伴时,第一反应可能是表达自己的为难:“水杯干嘛自己掉地上了”,或者表示自己的困惑,“积木干嘛自己塌了”,或者直接更正,“他自己跌倒的”。
因为在孩子的眼中,他首先看到的是水杯掉下来的过程,以及积木砸到弟弟、别人倒下来的过程。这便是他眼里的现象。有时候,并不是因为孩子不懂如何道歉,而是他确实意识不到这个现象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所以我们这时要做的,并不是反复推着孩子说“对不起,是我错了”,而是借此机会更正孩子的说法,并且示范正确的、恰当的对事实的描述。
对于孩子们,在任何一个小场合,我们都要让孩子了解清楚责任的归属。只有父母不遗余力地引导,并且耐心花时间帮助孩子重新组织说话方式,孩子才能真正建立对责任的认知。
平时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我做了什么事情,导致了什么后果”、“我的什么行为让别人产生什么情绪状态”,别小看这一句用“我”来做句子开头的话,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逻辑关联,但说出了这句话,就代表孩子在学习和领悟“自己做错的事情,要自己面对,并且负起责任。”
道歉是需要学习的,但表达方式也要和孩子年龄段相符合。这一点,可能出乎大家的意料。其实道歉也是属于孩子的社会和语言能力发展的一部分,必然是跟孩子的年龄、经验的增长保持一致的。
举个例子,我们理解一个概念,必然是从最简单的单字、到词组、到简单句子,再到复杂逻辑关系的句组,道歉的语言也同理。
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是我们在引导孩子学习责任中最难的一个环节。当两岁的孩子开始隐约知道自己的行为对别人有影响的时候,你可能会看到孩子开始主动地提出“对不起”,但是要让三岁的孩子明白,我们需要对行为负责,甚至有时候一些“承担责任”的方法,并不在自己的预料之内,这个心理调适,我们也同样需要考虑在内。
对于一个2岁的孩子来说,如果你发现孩子踢倒别人的时候,可以说“对不起”,哪怕孩子说完“对不起”之后不知道下一步可以做什么,其实也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这说明孩子已经从最简单的层面,了解如何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是规则意识的提醒者,比如提醒孩子,“你弄伤了哥哥,所以我们要一起去取创可贴帮哥哥包扎好伤口”,或者让孩子承担起破坏行为的后果,“你在公园推倒了别人,所以我们现在要回家了,游玩的时间提前结束了。”
我们对2岁孩子的教育重心应该在帮助孩子明白责任归属,让孩子意识到因为“我”做了什么事情产生了什么影响,所以需要说一句“对不起”。
对于3岁的孩子来说,我们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进行弥补。比如真诚的道歉包含渴望纠正犯下的错误,弥补所造成的损失,以及向对方表达情感上的理解。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都忽视了,言传身教,并不意味着只要我们示范了,孩子就一定立刻知晓。但我们的每一次恰当的示范,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最终才能学习效仿。 因为很多时候,孩子做错了什么,以及为什么做错了,以及我们如何去最终负起责任,都是我们的人生课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