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8日,参加了亚商MBA学习,由暨南大学王虹教授主讲的《组织行为学》,学习前,翻看了一下老师的简历及课件,感觉比较学院派,是否适合企业用,在心中也有一丝疑问,但是因为第一次学习这个课程,而且以前也经常听说做管理,这门课程是必须的,所以带着这样的心情学习。
来到课室,发现老师本人比照片更年轻更有气质,同时开始讲课,并不像心中所想的那样枯燥,且很多知识点,配套企业中的案例分析,还是很多直接用到管理中的,再一次深深地意识到,人必须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认知,否则越无知时,越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对的。
本次课程,受益多多,也用了三个晚上整理了相关的课程笔记,其中与自己的工作相联系,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总结三点:
一、关于招人,离职的应对
以前虽然也有招人,筛选简历,然后面试,但真正应该如何问,想了解什么,当每个人的优劣势不一样的时候,如何选择,脑海中还是比较模糊的,有时候也会在网上搜一下看别人都问些什么问题,发现一搜一大堆,但发现第一自己记不住这些问题,第二也不知道别人回答后,几个人在一起时如何选择。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学习到如何选人,简历看什么,面试问什么,其实招人和相亲差不多,本质是第一看能否走下去,能否作用于绩效,所有的问题,都是为了认证能力和性格是否匹配岗位就好了,同时深深地理解到团队成员的绩效是一致的,所以性格是否与团队融合,是否与团队价值观相符,能力如果不够,是否有进步的期待,是否是可点燃的材料等等,性格无法改变,价值观需要引导,能力可以培养,知道这些底层的逻辑,才知道如果各人不同时,应该如何平衡和取舍了。
再比如,当我们部门有人提出离职时,总是很害怕,很恐慌,特别当老板问我,为什么人员不稳定,为什么别人想离职时,一股莫名的自我检讨模式开启,从脑袋中搜索是不是我对她们太严厉了,是不是我做得不够好,是不是老板会认为我管理得不好而责备我等等,总之加戏不少,挫败感油然而生。。。。
通过学习,也通过这几年在管理岗上的经历来看,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职场人总有离职的时候,面对离职,我们作为管理者应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要有备选方案,在还没有离职时就要提前考虑到,特别是关键岗位,如果这个人走了,我们有什么应对措施,有没有马上有替补人选,工作会不会出现严重断层,相关的资源和经验是否有共享减少对某个人的信赖等等,这些事情在事前就应该考虑;
其次,我们平时应该多关注每个团队成员,对方能力,与岗位匹配度如何,定期进行沟通,这样让大家有一个比较好的良性反馈,因为每个人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感知是不一样的,比如也许你认为她没有达到预期,但她自己本人认为自己是做得非常优秀的,如果不定期沟通,不定期指导,久而久之,第一她得不到改善和提升,第二你也对她成见越来越深,也许会因为没有正确引导而流失好的员工。
再次,要多关注员工成长,包括多培训和工作指导,轮岗等,让员工意识到跟着这个团队是有希望的,能提升自己的,将团队打造成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对外对内才更有竞争力,这样才是真正对团队成员负责!
最后,在招人的时候,要多招一些有家庭责任,积极乐观的人,同时根据岗位匹配员工能力和性格,没有十全十美的员工,只有十全十美的团队,性格和技能互补,才是最优的,道理都懂,但真正能做到这点,需要提升管理者的格局,首先我们得能包容与自己不一样性格,甚至自己很不喜欢的性格,用人所长,容人所短,最终使团队业绩最大化!
二、如何做决策
以前自己这块是比较弱的,很多时候,听了很多信息,不知道发表意见,听着别人意见,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好像更没有了主见。不过可喜的是,感觉自己今年这块提升了不少,在公司开会也好,与别人沟通也好,也会尝试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后续还继续努力!
在课堂中,印象比较深刻地是,分组检讨,公司想发放1000元的福利,是发1000元现金还是1000元的法国券比较好,然后如何说服别人?
当听到这个话题时,我觉得理所应当发放1000元现金,然后将发现金的好处,以及发券的坏处一一进行了罗列,还大胆地上台分享,当时觉得自信而有成就感。但当我听完后面组讲到1000元券也有那么多好处时,突然意识到自己思想的狭隘,再听老师讲到如果想说服别人,直接讲这个选择的好处,而无需讲另一个选择的坏处,因为这样会形成对立,因为每个选择都没有对错,只有不同,所以一旦情绪对立就很难说服对方,这一点是自己忽略了。
通过学习在做决策时,我们首先要明确目的,然后对信息进行分类,并做解释,然后将这些分类分析是否可替代性,如果可替代,二选一就行,如果不可替代,则只能选择这块,最后围绕目标平衡选择。
通过这件事情,让我认识到:
1、我们看待问题,需要多视角,多唯度,将几个选择的优缺点列出来;
2、明确自己做决策的目的,然后去平衡选择。
3、始终明确自己需要说服别人,所以耐心听别人说完,不否定别人,只陈述自己的观点,然后摆事实,打比方,结论让别人去做就行。
三、如何更好的认识自己,提升自己
以前,我认为学习就可以提升自己,而且认为只要将老师所讲的内容,整理成笔记,就是一种学习,想想这些年下来,我一直都在学习,广州深圳地跑,乐此不彼,而且每次笔记做得公认很好,虽然感觉自己能力有提升,但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快,纠其原因,其实我这种是假勤奋,用通过听课记笔记这种勤奋,掩盖了深入学习与思考,一直在获取知识的过程,很少做转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动作,也就是说一直都在舒适区,很少进入挑战区。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发现其实需要提升自己,首先得清楚地认识自己,而如何清楚地认识自己呢,也分享一下:
1、结识不同的圈子,主动和不同圈子的人进行交流,比如在MBA学习,除了听老师讲课,更多的是与同学交流;就像儿子一样,经常听他说四字词,虽然有些词不达意,但只有勇敢去说,我们才知道如何更正他,这样其实是最好的学习方式,自己所学所见所闻,都可以和别人分享,一方面建立自己的影响力,建立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也是通过交流,才能更好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你不说话,永远没有办法获得更多的信息,也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是提升自己沟通和演讲的能力,哪怕开始讲得不好也没关系,总会越来越好的
2、可以尝试课堂上老师介绍的角色扮演分析方法,去自省,我们生活中会扮演很多角色,比如女儿、妈妈、职业经理人、客户、供应商等等,在每个角色中,需要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匹配适合的言行举止,而且定期去分析你对自己角色扮演的评价,然后听取别人对你这个角色扮演的评价,这样的自省,会让自己成长更快,但这不容易,因为会挑战自己的权威,因为人性中都是自以为是的,但同时只有经常自省的人才会成长才会进步更快!
3、通过学习,只能获取知识,但是如果每次学习,都会与自己联系,进行总结反省,学习前与学习后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后续应该如何调整等等,同时也可以将学习的知识,自己总结经常与别人去分享,相信这样提升更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