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分享是得到《组织行为学》学习笔记: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有一位教授,他很喜欢为企业提建议、做咨询。但他是个理工科出身的人,不大会讲理念,每天就是钻到实验室里,摆弄仪器。那你会问,这样还怎么给企业提建议啊?
有一次,美国银行找到了他,说电话客服部门的员工,工作效率不高,怎么办?如果换了别人,肯定是滔滔不绝地开始讲授相关理论和以往经验。
但这位教授说:走,我和你一起去现场,咱们来做实验。他带了自己发明的特殊仪器,有点像一个挂在脖子上的小型音乐播放器。它会记录佩戴者日常交流的数据:比如和谁说了话、内容是什么、语气怎么样。
他让电话客服中心的3000名员工都在工作时间内佩戴这个仪器,搜集数据。然后,把那些绩效相对较好的团队的数据与低绩效团队的数据作对比,结果发现,绩效的差异和管理水平、有没有搞团建,甚至团队负责人的个人领导力都没有关系。差异产生在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上:大家彼此间非正式聊天的机会多不多。
他给这个部门支了两招。一是把食堂的桌子搞长一点,让更多的人能同时坐下;二是调整倒班时间,让更多人可以一起休息。你能听出其中的妙处么?
这样的安排,大家吃饭时就会一起聊天。“我怎么搞定了一个特别难缠的客户;我哪句话说得不好,惹人生气了;我有一个推销产品的好方法”,等等。有价值的经验就在饭桌上被传开了,而那些因为工作产生的负面情绪也被同事间的互相安慰消解了。
我想,这两招恐怕是任何管理思想家都提不出来的,那种极其具体、直接的行动方案。
你知道效果如何么?调整后,呼叫中心的年利润提高了1500万美元。
这位教授名叫阿莱克斯·彭特兰,被誉为“可穿戴设备之父”。2011年,美国《新闻周刊》评选他为“改变20世纪的100位美国人”之一。他是一位组织行为学家,也是一个行动派。
彭特兰的实验的依据,就是组织行为学的一条基本观点:除了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外,组织中存在一条看不见的信息河流。
组织行为学和其他传统的社会学科不太一样,它的研究方式更像是物理、化学。一方面,很多像彭特兰一样的行动派学者,用实证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结论;另一方面,它交付给你的不是模糊的理念,而是具体的行动指南、操作手册,你可以直接上手。这是它和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
学习心得:这里的信息流,其实就是我们平时相互吐槽、八卦或者分享内部消息。
不然憋在心里难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