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一本书《与哲学家谈快乐》,其实快乐很简单,只是因为社会太复杂、太精彩,让人分了心,让人感觉不到快乐,只是教人寻找快乐就得了个诺贝尔奖,这些哲学家真会玩。
我以前就写过一篇文章关于洗碗的,一边洗碗一边看电视或者一边聊天,效率是高,一心二用,就不是真正的洗碗,体会不到洗碗的乐趣。
有一种快乐的方法叫作专注,简单来说就是专注当下。
此时我们要把脑海中其它的想法关闭,专注于当下的人、当下的事,进一步感受当下的味道、气息、触感、声音和颜色,形成更丰富、更细微、更透彻的体验,才能体会到大千世界这一瓢饮的美好。
想想我们什么时候能真正领略大自然的美?就是在散步时,耳中不要塞耳机,手上不要拿手机,心中不要想事情。此时我们所有的感官都被打开,每个毛孔都在触摸那山、那水、那风,那温暖的阳光,那清脆的鸟鸣。在触摸到大自然的脉动那一刻,我们的心也会怦然而动。
还有,同样一部电影,为什么在影院的观感效果要好的多?因为那是一个关注的环境。除了看电影,我们最多就是嚼两粒爆米花,喝口可乐,没有其它干扰。如果在家里,我们不可能为了看部片子,就把手机调静音吧?我们不可能阻止朋友或家人跟我们说话吧?
禅宗大师讲修行时说:“所谓修行,就是该吃饭吃饭,该走路走路,该睡觉睡觉”。听起来很简单,但我们就是做不到。该吃饭时,我们想工作,该工作时我们想周末度假,真到度假那一刻我们又想着一封未处理的邮件。这样纠结拧巴的日子,你说能快乐吗?
快乐的第二种方法叫参与,它是比专注更高的一个境界,不仅是投入所有的感官去体验,还要把心灵和精神都投进去,即以海纳百川的心胸拥抱现实世界和他人,在互动中体验快乐。
这样的参与感强调体验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是对现代社会消费文化的反思。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以数量论英雄。就拿旅游来说吧,我们一有时间就去各个景点打卡,认为看得越多阅历越丰富,人生越有厚度。曾经网上一度流传着这样一段颇为煽情的文案:
你写PPT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
你看报表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
你挤进地铁时,西藏的山鹰一直盘旋云端;
你在会议中吵架时,尼泊尔的背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
这段文案对应的主题叫“步履不停”。可这样永不停息的脚步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有真正的快乐吗?NO,旅行的时间太短,要去的地方太多,我们一直步履匆匆,无法与当地的风景、当地的人产生强烈的互动,没有强烈的参与感。
真正的快乐,是“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中的惺惺相惜,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心灵感应,是真正融入当地人中,搭当地人坐的公家车,和当地人一起赶集,去当地人才去的苍蝇小馆,用心去感受他们的悲欢离合。
更深层的体验,是和当地人住在一起,甚至更深入的肢体接触。勒努瓦年轻的时候,,曾在印度某座养老院里做义工,照顾那些濒死之人。对这些人的喜怒哀乐,他感同身受。
一天早上,他看到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躺在床上,正在痛苦地呻吟。虽然语言不通,但勒努瓦还是走上前去安慰。他握住老人的手,温柔地说道:“没关系,不要紧,不要紧.......”
勒努瓦知道人临死时身体往往很不舒服,于是又轻柔地按摩老人的头部、项背、肩膀以及脸庞。老人慢慢安静了下来,眼中涌出两行清泪,脸上却绽开了笑容。勒努瓦感到一种快乐情绪,从老人身上生发出来,又一点点传递给了自己。这是他之前从未体会到的快乐。
有人曾向一行禅师请教冥想的最佳方式,他回答道:“去洗碗吧,就像为婴儿时期的佛陀沐浴那样心存恭谨。”这位伟大人物给我们上了珍贵的一课,无论你做的事情多么微不足道,都要像对待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那样全神贯注地参与进去,惟其如此,快乐才会随之而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