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对「未来简史」解读的第二部分,作者将带你了解人类走到今天,价值观的演变,以及人文主义是如何深刻影响我们每个人的。
从狩猎采集到农耕文明
只了解自己这代人,永远只是个孩子。
-西塞罗
毫无疑问人类是地球上最强大的物种,但我们祖先可不这么认为,狩猎采集时期人们认为万物有灵,宇宙中的一切,大象和橡树、鳄鱼和河流、高山和青蛙、鬼魂和精灵都是主角,大家互相竞争,只索取自己需要的一小部分。智人只是成千上万演员当中的一员。
随着人类进入农耕社会,人们知道自己是在剥削动物,肆意屠杀,显然泛灵论已经无法说服自己的行为,于是有神论出现了,它改写了剧本,把混乱的宇宙改为只有两个角色: 人和神,宇宙则围绕着人运转。神主要有两个职责 : 首先诸神要解释人到底有什么特别,凭什么让人类占主导地位,剥削其他一切生物。第二是负责在人类和生态之间进行调节。诸神承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虫病不兴,而人类也要提供一些回报献给诸神,这就是农业交易的本质,这笔交易对人和神都好,却牺牲了生态系统的其他成员。
虽然人类仍然逃脱不出强大恐怖的天灾,但已不在依赖其他动物的想法了。农场上的小伙子很早就懂得骑马、给牛套上犁,鞭挞倔强的驴子,以及把羊赶去吃草。每天过这样的日子,很容易就认为这一定是某种自然秩序,或是上天的旨意。
随着现代科学工业的发展,转眼人与动物关系的第二次革命,即将拉开序幕。
时代 | 信仰 | 表现
狩猎采集 | 泛灵论 | 崇拜大自然
农耕社会 | 有神论 | 崇拜神(eg.基督教)
现代社会 | 人文主义| 崇拜人性(自由民主)
科学革命
在农业社会中人类,人类已经删去了动物的台词,让泛灵论这出大戏只剩下人和神的对话。而到了科学革命,连诸神的台词也被删了。现在,人类独自站在空荡荡的舞台中间自言自语,不用和任何其他角色谈判妥协,不但得到了无上的权利,而且不用负担任何义务,破解了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无声的奥秘之后,可以为所欲为。
远古的猎人要到草场上狩猎,会要求野牛的协助,而野牛也有求于人。远古的农民希望奶牛多产奶,会要求诸神的协助,而诸神也会向农民开出条件(供奉)。但在蒙牛公司的研发部门,穿着白大褂的科学家,他们的做法是研究遗传基因,而基因不会要求任何回报。
和远古的猎人和农民一样我们也需要有自己的神话。根据这个神话,有个叫牛顿坐在一棵苹果树下,而一颗成熟的苹果就这么掉到他头上,牛顿开始想,为什么苹果是直直落下,而不是往旁边掉或是向上飞?这个疑问让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和牛顿定律。在这个神话里牛顿自己就是神。等到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其他科技成果终于成熟,智人就会得到神的力量。
农业革命促成了有神论宗教,而科技革命则催生了人文主义宗教(广义的宗教): 以人取代了神。
过去的农民对基因、动物学和流行病的认识有限,那时候,鸡、牛、羊和猪都可以自由的在房前和屋后奔跑,从垃圾堆和附近的树林里找到各种可吃的美味。如果有那个异想天开的农民想把成千上万的动物关在一个拥挤的房间里,大概就会爆发致命的流行病,不仅杀死动物,还可能殃及村民。这时祭祀、巫师和神都无能为力。
一旦科学解开了流行病、病原体和抗生素的秘密,工业化的鸡舍、牛栏、猪圈也就可为了可能。靠着疫苗、药物、激素、杀虫剂、中央空调、自动投食系统,现在我们把成千上万的猪、牛、羊、鸡塞到整齐划一的狭小笼子里,用前所未有的效率生产猪肉、牛奶和鸡蛋。
![](https://img.haomeiwen.com/i113591/0ded9ceed5cdde50.png)
科学革命催生人文主义
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
-毛泽东
我们已不再相信上帝,但社会并未崩塌。正是人文主义,让人摆脱了人生无意义,存在无依据的困境。人文主义这个新教条,在过去300年征服了整个世界,和古埃及法老统治的3000年,以及中世纪的1000年相比仍然很短暂。
现代科学的推动,让我们对人类有了信心。思想家写着宣传小册子,诗人作着诗,音乐家谱着交响曲,他们共同使人相信,人类可以让整个宇宙充满意义,我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
法国「查理周刊」曾刊登侮辱伊斯兰教和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结果在2015年1月7日,便有恐怖分子杀害改刊的员工,接下来的几天里许多伊斯兰教发出谴责声明,但有些还是忍不住加了一条“但是....”例如: 「埃及记者组织」虽然谴责恐怖分子,但同样谴责改刊“伤害了百万穆斯林的感情。” 他们并没有说“该刊亵渎了神灵。”
连艺术也变得开放,1917年杜尚买了一个批量生产的普通小便池,宣布这是一件艺术品,命名为「泉」签了名,放到巴黎博物馆。对于这件作品,中世纪的人根本懒得搭理他,认为毫无道理,连批评都觉得浪费口舌。但在现代人文主义的世界,杜尚的这件作品是重要的里程碑。老师都会给大一的新生看看杜尚的这件「泉」接着学生门群魔乱舞般吵了起来。“这是艺术!” “不是!” “就是!” 等学生们都发泄了一阵,老师就会让讨论重新聚焦,询问: “艺术究竟是什么?”经过几分钟你来我往,最后老师把全班引向正确的方向: “只要有人认为是艺术,就是艺术。”如果有人认为一个小便池是艺术品,它就是艺术品,难道还有什么更高的权威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113591/01887a91852bfb3b.png)
教育制度也彻底改变,在中世纪,所有意义和权威都来自外部,因此教育的重点在于顺从、背诵经文、研读古老传统。
相比之下,现代人文主义则教导学生要自己思考。能知道亚里士多德、所罗门对政治、艺术的看法很不错,但因为意义和权威的本源在我们内心,所以更重要的是你自己对这件事的想法。
等到人类对自己有了足够的信心之后,一个获得伦理知识的新公式出现了: 知识=体验X 敏感性。 体验是什么,包括了我们的一切知觉(热、愉悦、紧张等),感受到的情绪(爱、恐惧、愤怒等),以及一切出现在你脑海中的想法。
敏感性又是什么,有两个方面: 第一,注意到自己的知觉、情绪和想法;第二,允许这些知觉、情绪和想法影响自己。敏感性并不是靠读书和演讲来培养的抽象能力,而是一种实践技巧,必须在实践中慢慢成熟。国外比较重视孩子这方面的能力,比如,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能做一手木匠活。
作者以喝茶为例。最初,在读报的时候作者喝加了许多糖的,最普通的茶叶。发现摄取了过多糖分,于是,作者把糖分减少开始细细品茶,慢慢开始尝试各种,红茶、绿茶、茉莉花茶,比较各种茶微妙的口感差异,最后发现最喜欢喝的是四川雅安产的熊猫茶,一种以熊猫🐼粪为原料种植的茶叶,就这样,一杯杯的品茶,磨炼了对茶的敏感性。如果在喝茶的早期,就是拿明朝的茶碗喝熊猫茶,可能并不会感觉与普通的茶叶有什么差别。
科学催生了人文主义,为此我们也付出了代价: 不再相信神,开始相信经济增长,于是努力把这块蛋糕做大。但是增长总是会放缓的。接下来作者将告诉我们,人文主义也即将面临挑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