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根据预习提示,引起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牧羊人?是什么一直在支撑着一直这样做?带着问题去一探究竟。
读字词。
1、下面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读字词。(一声读,学生跟读,训练有素。)
2、多音字小提示
琢磨
单薄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带着问题读课文,限时4分钟。
老师支招,概括的要素。主要人物+做了什么事。
三次相见:
四、细读课文,分析人物

小组内交流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
师:课文是沿着与牧羊人的相见展开的,读出有关内容。
生1读,生2读。第五段,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人。
动作描写,挑选橡子的动作,仔细认真。无私慷慨帮助别人,无私善良。
有毅力,信念坚定。
第10段,生读出来,动作描写,看出细心。
第11段,插叙,补充交代了,他积极乐观的面对困境。
“他一直在种树,”第14段,很爱护树,
第13段,环境描写,树木像地毯一样铺满。
常年种树,
师:第二次的相见,还有哪些让我们难忘?
第二次世界大战,老人种的树,让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师:最后一次相见中,看到了什么?
19段环境描写,与前文第二自然段,形成对比,看出变化之大,看到了老人身上的坚持执着。
社会环境描写,
20段,村庄里的变化
师:勤劳能干,无私奉献,一丝不苟,坚强的意志。什么支撑着他,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坚定的信念。面对这样的一位老人,为何会念念不忘。
生:第一次初遇敢到好奇、惊讶。第二次遇见是一种赞美,惊叹于他把一片荒漠变成了一方沃土。第三次相见是无限敬佩与赞美。

师:生活中有很多默默奉献的普通人,普通牧羊人一般的人。身边的环卫工人,交通警察,敬爱的老师。只要有对理想的追求,信念执着,我们身边的种树人。向袁隆平所说:要做一颗好种子,长成一棵根深蒂茂的参天大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