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0号
铺天盖地的消息
“陈世峰只判20年”
「江歌案」
一年前的2016年11月2日
留学日本的中国女孩江歌在自己租住的公寓门口被杀害
行凶的是她室友刘鑫的前男友陈世锋
案发当天,江歌本不在家
被刘鑫告知陈世锋找来后,回家与其进行交涉
随后,陈世锋与江歌在其公寓门前发生冲突
用刀将其刺伤,在后者脖子上留下12个伤口后离去
主要伤口从右到左刺透,深度达6.5cm-8cm
在此期间,刘鑫一直躲在门后的房间里
好心的室友成了最无辜的受害者
送医两小时后因失血过多去世
对江歌的同情和对陈、刘两人的愤怒让国内舆论变得沸腾
开庭之前,江歌的家属在微博上征集签名请愿,要求判处陈世锋死刑,得到了近450万人的支持
为什么450万换不回一个死刑?
其实从检察官
建议量刑20年中就可以看出来征兆
统计数据更是支持了这一结果
在日本,死刑是被严格限制的
不仅判得少,最后被执行的更少
日本法务省发布的《犯罪白书》显示,2009年到2016年,一审法院判决死刑的总人数是37人。在日本最高法院,同期的数字是27人,平均每年不到4人。
而且判决之后也不一定会被马上执行,2017年至今只执行了2例死刑,2016年是3例,2015年是2例。目前在日本监狱中等待执行死刑的囚犯有一百多人,有些人终审判决后十多年了,还没有开始执行死刑。
最夸张的是一名1966年
就被判处死刑的囚犯尾田信夫
已经在狱中度过了51年的生涯
年满70岁还没有等来死刑的通知
为什么日本很少用死刑?
超过八成国民支持死刑,每年却只执行不到4个
这背后是死刑制度本身的矛盾
对日本和中国来说都是一样的
震慑力问题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
越严厉的刑罚越能起到震慑作用。
因为担心被判死刑,所以不敢杀人。
问题在于
:
对于一般人来说
即便没有死刑作为震慑,
甚至没有刑罚,都不会去杀人。
至于亡命之徒,
死刑的震慑起到的效果有限
特别是已经杀人之后,
死刑的存在反而会增加继续犯罪的可能性。
曾在东京拘置所当过医务官日本作家加贺乙彦接触过145名杀人犯,他曾经向这些杀人犯问道:犯行前或在犯行中,有考虑自己的杀人行为会判死刑吗?回答是犯行前会判死刑的想法一个也没有。犯行中有4人想到死刑。杀人后有29人想到会判死刑。
对此,加贺的总结是:
死刑没有威慑力,它只能助长逃跑。
诱发二次犯罪
更有日本学者进一步指出,
死刑的存在继续杀人之后的杀人。
如以大量杀人而著名的小平义雄、
栗田源藏、大久保清等凶犯,
都是因为有死刑而连续杀人。
20岁时因连续杀人,
在1997年执行死刑的凶手作家永山则夫
在其《无知的泪》中也写到,
如果没有死刑,我后两件的杀人就可以阻止。
因为有死刑,为了逃避可怕的死刑,犯了第二罪,第三罪。
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
无论怎样去震慑和监控,
杀人犯的出现都是不可避免的。
相反,可能制造更多的亡命之徒。
此外,死刑一旦执行,
即使有冤案翻案也变得毫无意义。
原本为了实现正义而建立的司法制度,
反而成了杀人的工具。
被告人被执行死刑之后才平冤的案件,各个国家都有发生。
在日本,之所以
把死刑判决和执行之间时间拖得这么长,
很大程度上就是担心存在冤案的可能。
例如2014年3月27日被释放的死刑犯袴田岩,因为48年的牢狱之灾获得了超过2亿日元的国家赔偿。
而曾因为误判
做了34年死囚的免田荣
回忆到自己蒙冤入狱的过去时说道:
“警察连珠炮似的对我发问,由此做了一份口供。他们知道犯罪的细节,但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只是个没念过书的乡下孩子,之前未被逮捕过,所以面对那样的警察,那个岁数的我真的是害怕极了。他们对我做了很可怕的事情,我只好供认。他们对我做了很多残忍的事。”有人总是天真的认为,通过意志坚持不供认是自证清白最好的方式,却无法理解在面对来自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时,死亡的解脱往往要比活着的痛苦幸运得多。
正是因为上述理由的存在,
虽然很多恶性案件的存在让公众愤慨,
觉得“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日本才在保留死刑的同时选择了谨慎适用。
20年
要比很多人想象的更加严重
阅读原文:http://sandianxinmeiti.blog.sohu.com/325413452.htm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