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节的课程快接近尾声
又收获了一串书单
输出的创作,少不了输入的阅读,大量广泛吸收的阅读,日积月累,才能下笔有神、文思泉涌。
同样的内容,看你怎么去写。
遇到了契合我意的观点和说法:
“文学这门手艺中积累了形式与内容的无穷变化,你的功力不到,语言就单薄、夸张、生硬、色厉内荏、气血两亏。读人家的作品是要一奉十,读你的评论却是事倍功半。
你用糟糕的语言去评论一部糟糕的偶像剧,往往气势如虹,甚至越是陈词滥调就越是口若悬河;但如果用来评价一部真正的文学杰作,像是裘千丈遇上了黄药师,人家还没怎么样,自己先就腿软了。
在一个发表东西太过容易的时代,我们得学会摁住笔,最好不要一开始就写太多影视评论。大学生算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文化精英,面对周遭以娱乐大众为基本定位的文化产品,会有天然的心理优势,似乎怎么写都行:可以嘲笑糟糕的演技,可以吐槽狗血的情节,可以揭露资本的无耻,当然也可以泪流满面,感叹竟然有这样的良心制作;或者站稳“草根”立场,宣称越是大众的就越是高尚的 ——但这种从心所欲只是表面现象。你一吐为快,却未必说出了特别的东西,很可能只是在现成的几组答案中打转。
我们经常在微信上看到意见尖锐对立的影评,看完不知道该不该买票去电影院,最终去了,心想原来是这样呀,我也来写一篇!写好发到网上,结果应者寥寥,原来你要说的话都被人说过了。
为了想说点不一样的东西,搜肠刮肚好几天,网上热点早已经转移了。
有时你的文章写得不错,但是文字不如人家搞笑,标题不如人家惹眼,大家都去转发别人的,不转你的。这时你可能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学会“10万+”的招数!这不错,但你也可以另选一条入门的路径。
为什么更考验功力?很简单,因为你面对的是世界上语言能力最强的一批人,如果你拿着三、四流的语言评论他们的作品,自己马上就感觉出来了。
对于做文字工作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向经典作家、经典作品学习更有效的。
也许你会反驳,难道我们从经典电影那里学不到东西吗?当然能学到,但是,你要想抓住经典电影的好处,要有文学评论的底子。
你不多看电影、电视,不多了解有关影视制作的各类知识,你的影评、剧评就只是门外汉的玩票;如果文学评论的底子没打好,从图像到图像,写出来的电影评论就很容易是亦步亦趋的图解,缺乏内在的力道。
第一条:要向真正的文学杰作学习文学,然后才知道怎么做文学批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