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感受到的意义是一件相对性的概念,跟自身的欲望有关--说白一点 ,我们认为一件事有没有意义主要是通过感受内心能不能得到满足来衡量。
比如说有人让你去搬石头,你会觉得这是毫无意义的事情。但如果对方付钱让你搬石头,而且钱的数量又是你认可的,你就会觉得搬石头是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此时你内心的欲望得到了满足。
意义属于精神层面上的东西,而人在精神上的欲望有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获得自己的认可的两个方向,这就让人们对于意义的感受也分为了两大类:
一是获得他人认可的认可类。
二是获得自己认可的成就类。
不过在很多时候,人们更多的是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而忽略了自己对自身的认可。所以很多人在无法获得他人认可的时候会变得迷迷茫茫,不知所措。
人们最早去寻找意义,大多数是在年轻时仰天长叹“人活着有没有意义”的时候。
这一个意义是相对于这个世界或者这个世界的造物主来问的,至于答案怎么样,就见仁见智了。
这种问题,大多数时候都是年龄小时才会询问,年龄大了,压力多了,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在乎这些空泛的事情了。
至于常常给人带来困扰的“人生意义”,主要是市面上推广的认可类的意义,这类意义常常建议个人要做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群体之类的高大上的行为。
但是对于普通个人来说的话,做这种高大上的行为,在非特殊时期,并不容易获得满足,主要是普通人的能力有限,容易变得空洞。
还有,认可类的意义也可以缩小到两个人之间,像是某些相依为命的兄妹,哥哥照顾妹妹,妹妹依赖哥哥,这种情况就很容易获得内心满足了。
总的来说,阳春白雪始终太过高端,普通人追求意义还是从自我认可的成就感方面去寻找比较容易。也就是排除掉你想要获得别人认可的想法,然后去寻找你内心想要的东西,这就是成就类。
成就类,从获得成就感来感受人生意义,主要又跟个体意愿有关。
个体意愿在中国文化上是提得比较少的一个词,提得比较多的是服从群体。不过中国也有“龙生九子,九子不同心”的说法来形容人与人的不同,也有“抓周”的习俗来试探一个孩子的喜好。这都是跟个体意愿有关的事情。
个体意愿应该是与生俱来的,一种主动的精神欲望。它表达出一个人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取向。
正因为个体意愿的存在和差异,所以在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教育,同样的经历下,两个人仍然可能会成为价值观完全不同的人。这也就是古人说的“一样米养百样人”了。
个体意愿的形成应该是物质欲望和精神欲望糅合的一个结果,所以个体意愿总体也不会超出人的欲望,不会去做他人无法理解的事情。不过个体意愿也可能受到个体成长环境的打压,有不少人是在成长多年之后才明白他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因为个体意愿属于欲望,欲望无论怎么打压,它总是会找机会冒出来的。这就是为什么在罪恶的环境中也会有一些好人,在好人的环境中也会有一些坏种的原因。
由于个体意愿的不同,所以每个人会想去做的事情也不一样,虽然这么说好像是理所当然的样子,但是它带出来的结果就是把这个社会的人分工了。听起来有点像是蜂群蚁群,但是更复杂,而且也不是一目了然。
不过,个体意愿并不总是表现在对某个具体事物的爱好上,有时候也只是满足于某种生活方式。
虽然个体意愿很强烈,但在某种行为大获利的时候,个体愿意也会被压制。而且个体意愿所坚持的方向也不是总能获利,对于那些肩负责任,有养家糊口需要的人来说,难免也是要做出妥协的。
无论怎么说,人总是要去追求一些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有一些人一辈子也做了不少事,但就是没有做过他想要做的事,等回过头来,他会觉得人生很苍白,就是这个原因。
TA的心理学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