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都听过这句名言: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这句话出自美国作家查尔斯·杜希格的《习惯的力量》,这本书主要告诉我们:
倘若我们能看清并且改掉坏习惯,看清并且坚持好习惯,我们至少就能在人生路上得90分。
习惯的力量不容小觑,但是,性格真的能决定命运吗?恐怕并不是这样的。
先来了解自己的性格吧。我们每个人自出生以来,就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有些婴儿天生就比较“折腾人”,但有些小宝宝则相对较少哭闹和偏向安静。
在幼儿园里,有些小朋友天生就是“孩子王”,而有些小朋友则不自觉地显得安静,远离吵吵嚷嚷的孩子堆。
确实,有些人的性格天生就倾向于乐观的一端,他们天生乐观随和,而有些人则沉闷忧郁。
生物学家认为,这种气质维度很可能与左、右前额区的相对活跃度有关,也就是我们情绪脑的上端。
左前额叶较活跃的人,比较乐观,他们通常喜欢与人相处,热爱生活。
右前额叶活跃度较高的人则被赋予了消极和乖戾的情绪,容易被击倒。
作者这样说:“他们痛苦的原因似乎是他们无法抑制自身的担忧和抑郁情绪。”
如此看来,虽然习惯对我们的作用不可磨灭,但习惯并不是决定性格的根本因素。
不过,性格既然与生理构造有关系,那是否意味着我们永远不能凭借一己之力改变自己的生理结构,是否意味着我们无法改变自己“容易被困难击倒”的天生的特点?
其实并非如此。虽然性格在个体出生时就已经确定,但在童年期,人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童年经验可以从积极的方向改变个体的人脑特点。
比如,刚出生是经常哭闹的婴儿可能是右前额叶活跃度较高的群体,有人针对这个群体做了一个小实验,假如在婴儿稍微出现不安时,父母并不急于抱起婴儿,立刻缓解婴儿的情绪,那么婴儿就会逐渐学会自我调节。
到了两岁的时候,从前胆小的幼儿在看到陌生人皱眉头,或被实验人员用血压环套住手臂时,就不再那么容易被吓哭了。
同样的,沐浴在爱和关怀下的孩子,要比童年经受过暴力、经受过精神折磨的孩子拥有更好的大脑塑造机会,有些胆小的孩子会变得大胆,悲观的性格会得到改善。
他们本身就拥有细腻的心思,于是很可能在外界引导下,重塑大脑,变得善于合作、富有同理心、愿意付出和分享、体贴周到、有能力发展亲密的友情,很可能表现出具有社交竞争力的特质。
大脑终其一生都保持着可塑性,虽然改变程度远不如童年期和青春期那样显著。所以,只要我们愿意,性格就是可以被改变的,所谓的性格决定的命运,其实决定者不是性格,而是你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