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第九章 因缘如花开花谢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一段话都佛教对人间的看法。“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是佛法对人间对人生一种肯定的说法。
“舍利子”:舍利弗,佛陀十大弟子之首、“智慧第一”的弟子。在佛陀涅槃前三个月涅槃。《般若心经》一开始为什么就说“舍利子”?因为对一般人讲般若智慧,是听不懂的,所以要对大智慧的人说。在佛陀讲说的经典里,一定会有个当机者,讲《般若心经》,讲到宇宙人生的本体论、现象论,也必须有一个大智慧的人做当机者,那个当机众就是舍利弗。
空是什么?空是理,有是事。空是一个理性,真理的根据;事,同样的道理,可以成就好多的事。佛经里有此一说:“欲会无为理,先从事相看。”无为就是平等、出世间的道理。想要会无为的道理,必须从相上看,从事上看,从动乱里可以知道寂静,从差别里可以知道平等。
空和有是很难懂的:空是精神,有是物质;空是一,有是多;空是平等,有是差别;空是性,有是相。没有差别,怎么知道平等呢?没有平等,怎么会有差别?从一有多,多又归一;千差万别的相状,归原则性一如也。
宇宙世间,要空有和合、本体现象和合才能成就。空和有是分不开的,只因众生愚痴成见,才认为空的不是有,有的不是空。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一切世间森罗万象是怎么会有的呢?因缘而有。世间诸法又是怎么会没有的呢?因缘灭了。佛教的教义是圆的,凡事讲因缘和合。人从哪里来?因缘和合而有。说到因缘,一花一草、一事一物,甚至整个宇宙万法,都在因缘里面。
《般若心经》为色和空、有与无建立了关系。大家不要以为:有无是两个,有不是没有,没有不是有,其界限分明。有和无就是色和空,在《般若心经》里,用“不异”、“即是”把它们调和起来。“不异”,就是“不是不同”,有和无不是不同。其实它们并没有不同,有和无“即是”,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异”和“即是”把空有的关系说得很微妙。
说空是有上的空,说有是空里的有,空和有是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空和有是一物的两面,不是两个东西,它们是分不开的,它们是“即是”,它们是“不异”。
讲到色与空,就是讲有和无的关系,就是讲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所谓“色不异空”,就是说有和无没有不同,精神和物质也没有两样。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不离开空,空不离开色,精神不离开物质,物质也不离开精神。
色不异空”:“万有不离真如”,亦即万有不离本体。色是万有,空是本体,万有没有离开本体。
而“空不异色”:“真如不离缘起”。所谓“空”就是真如,“色”就是缘起,真如没有离开万有的缘起,也就是本体不离开现象。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所谓“即是”,就是在“建立我人的新观念”。“即是”又比“不异”更进一步,精神和物质、有和无,不但是“不异”、不离开,还是“即是”,精神就是物质,物质就是精神,有就是无,无就是有。
“色即是空”:万有依真如而起,万有当体就是真如。
“空即是色”:真如是为万有所依,真如既为万有所依,它的当下也就是本体。
花没有开,是什么?“色即是空”。花开了,又是什么?“空即是色”。有时候,空和色正是这样的一个关系。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想行识也是如此。物质的色和空是这样的关系,而受想行识和空的关系、和本体的关系也是如此。
色和空是“不异”,是“即是”;就是说有就是无,无就是有,有不离开无,无不离开有。
有一些东西像是有,可是没有;有一些东西像是没有,可是是有,这就是有和无的关系、空和色的关系。像是有的,却是没有,像是没有的,却是有。所以,有和无是二而为一,一而为二,它们是不异不离,相即相是,因此就用“不异”、“即是”来表示空色的关系、有无的关系。
从肯定方面来讲空,什么都是空。虚空之中包容了万有,万有也都在虚空之中。我们哪一个人不是在空里,哪一个离开空?离开了空怎么能生活、怎么能存在?
有空间才能生存。虚空有了万有,有了我们,这是从肯定上来说明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