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看完了一部纪录片《剩女》(Leftover Women),看得我真是憋住了一口老血气的心肝儿疼······
这部片由两位以色列女性导演Shosh Shlam和Hilla Medalia执导,在同性视角下,镜头所捕捉到的不只是三位单身女性当下真实的生活状态,而且还细致到位地呈现了她们身上背负的纠结和无奈。
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两位导演的视角,近距离接触下单身女性背后的故事吧~
1.剩女是什么?
影片开始的第一个镜头对准了马路上的人行道,人行道的条条白杠被一个爱心所覆盖,爱心里面写着:“七夕· LOVE”。
律师华梅从马路对面走了过来,她正要前往一家婚介所。
34岁的华梅,谈过两次恋爱。她希望寻找的对象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尊重女性,比如在家务上共同分担。
听了华梅的想法,婚介所的女咨询师开始对她进行“质疑”:
“首先,传统意义上,你不是个美女。”
“第二,年纪真的很大了。 你觉得自己看起来还年轻,这都是自欺欺人的。”
“可能因为你职业(律师)的关系,性格太硬了,要软一点。”
在这位婚介所女咨询师眼里,华梅的长相、年龄、性格无一可取,已然给她贴上了大大张的“剩女”标签。
“剩女”二字并不新奇,其实它从2006年就出现在大众视野了。
2007年,教育部将“剩女”一词列为汉语新词语之一。所有27+的女性,无论自己承认与否,社会已经先行盖章认定了“剩女”这个标签。
“剩女”这个词的诞生,背后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象,但说到底,这个词本身也透露了社会对女性的不尊重。它用年龄作界限,简单粗暴地将27岁以上的单身女性拨到“剩女”行列,后边还给分了等级,从剩女→必剩客→剩斗士→齐天大剩。每个等级的上升,意味着女性需要遭受更多来自社会四面八方的压力,“年龄”成了女性发展路上的拦路虎。
这部片的三位主角,分别是28岁的电台主播徐敏,34岁的律师华梅,还有36岁的大学教授盖琪。超过27岁的她们,即使自己不在意“剩女”标签,也还是要被迫站在这个被大多数人调侃的名词前面。
导演Shoch表示,当初寻找拍摄对象在微博发消息后,来了很多人。不过有些人只是愿意说说故事,不想被拍摄;有些人愿意被拍摄,但是家人不同意,
因为“剩女”对于一些家庭来说是一个“耻辱”,女大未婚仿佛是人生的“失败”。
2.不结婚就没价值吗?
华梅来自山东农村,家里五姐妹。父亲膝下无子,深知自己被村里人看不起笑话,但是华梅很争气,考上了好大学找到了好工作,父亲挺欣慰地说:
“哪怕我生的都是女儿,都比别人的儿子强。”
但是华梅唯一让老父亲不满意的地方,就是还没把自己嫁出去。每次回家,就是一场大型催婚现场,家人的埋怨指责一刀又一刀地割在她心口上。
父亲:我是真愁你这个婚事啊,我辛辛苦苦,还不是为了你,法律都规定二十几就结婚,你这三十多了还不结?
母亲:你要上心啊,我又闹病了,你要是结了婚,我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事了。
姐姐:不结婚,再幸福它也不叫幸福,你也不听听邻居都怎么议论的······
外甥喊她:光棍姨······
父母姐妹们一个个轮番上阵,你一句我一句,火力凶猛,华梅以一人之力实在不敌众人之口,她难过地说:
“难道我不结婚,就是没价值的吗?”
事实上,华梅并不是不结婚,她也一直很努力去相亲。她的要求也不过分,找一个和她一样受过高等教育的,能尊重女性的男人,但是遇上的,都不是合适的人选。
顶着家里人的催婚压力,华梅去婚介所,各种相亲活动现场,还有大妈大爷聚集的相亲角······她很努力地寻找姻缘,却一直没能遇到合适的人出现。
3.你能遇到对的人吗?
排除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和象牙塔里的爱情,走进社会的成年人,不是在赚钱就是奔波在赚钱路上,加上社会的磨砺使人变得更为现实,更多时候是被焦虑的氛围所萦绕。
28岁的电台主播徐敏,北京户口,家里为她安排得妥妥帖帖,早早成为有车有房一族。按理说没有车贷房贷,她应该能好好享受自己的单身生活,但事实正好相反。
徐敏和华梅一样,也去参加相亲角,努力把自己推销出去。其实徐敏之前有个相处得不错的男朋友,但因为人家是南京的,最后不了了之。
在相亲活动上,她遇到了一个在北京国企上班的英国海归,两人也聊的还可以,不过,男生是黑龙江人。
回家后,徐敏一家三口一起吃饭时,她向爸妈提起了有这么一小伙子。但徐敏的妈妈为了女儿将来打算,还是希望她还是找本地户口的。
徐敏坦露妈妈的意见占80%-90%,因为小时候有过害怕被妈妈抛弃的阴影,经常性被压迫在妈妈的权威之下。即使是自己觉得还不错的对象,心里也没底,害怕妈妈不能接受。
爱谁,看似是由我们自己选择的,其实也受到很多外力作用,像徐敏一样在乎父母意见的女生不在少数,徐敏不过是一个代表而已。表面看似美满的生活,背后隐藏的是极有限的选择权。
费孝通在《生育制度》这本书里面提到:婚姻是用社会力量造成的,婚姻对象的选择非但受着社会的干涉,而且从缔结婚约起一直到婚后夫妇关系的维持,多多少少,在当事人之外,有别人来干预。我们也得承认,配偶的选择从没有一个地方是完全自由的。所谓自由者,也不过是在某个范围中的自由罢了。
经济学教授薛兆丰之前在综艺节目《奇葩说》提到过,没有什么所谓的命中注定和唯一,那个在我们身边的人,不过是时间差不多到了挑选的人罢了。
“爱”是不受控制难以自拔又狠心决绝的一场博弈。谁不希望和对的那个人厮守终生?重点是这个“对”,它需要我们投入时间和精力去验证,它不是一开始就固定下来的答案,而是随着时间一直在发生变化的。
4.活在“社会时钟”里的选择
第三位出场的主角盖琪,和前面两位女性不同,她在记录片拍摄期间,高效率地完成“结束单身-更换工作-移居广州-走进婚姻-生育孩子”的一连串人生重要事务。
盖琪的父亲47岁就去世了,在去世前得了病,几乎花光了家里的钱。这带给盖琪很大的转变,时间不等人,也许是该向生活妥协的时候。有人在困难的时候一起扛,比独自一人承受要来的好一些。
出嫁那天,母亲坐在旁边看着盖琪意味深长地说道:"还是应该走常人走过的路。"
常人走的是什么样的路呢?
标配的人生又是什么样的呢?
每一个人都有这样一个“社会时钟”(social clock concept),它是由社会文化背景决定的,反映了我们生活的社会对我们的期望。社会对于重大生活事件之适宜年龄有其一致性,如結婚、生小孩、退休,这个一致性会对个体造成社会压力,促使他们到一定年纪后接受某个特定角色。(MBA智库·百科)
盖琪完成了母亲的期待,选择稳妥地跟着“社会时钟”转下去,活下去。
费孝通先生指出:“社会规则和人类本性并不是时常相合的。”
所以我们经常需要调适自己的社会角色。盖琪自己也坦诚道:“结婚后的生活没有以前单身那么有趣,大多数情况下是boring,但也幸福着的。”
5.单身并不是一个结果
华梅是这部影片最集聚矛盾性也最让人心疼的人。
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真实地感受到由于“剩女”这个标签给她带来的压力,她说自己好像在大海里溺水了一样,求助无门,周围人的口水都快把她淹死了。
华梅说:
“那种感觉就像在大海里溺水了的感觉,四面八方忽然就涌上来。我觉得我随时可能会掉下去淹死,心底里很恐怖;
从这个海平面里逃出来是一回事,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逃到陆地上,逃到岸边;
剩女也好单身狗也好,别人的催促也好,你要不停地去和他们战斗。
你打胜了一个,但那个地方还有千军万马。”
但当华梅和朋友们聚在一起讨论被家人催婚这件事的时候,她并不是跟着大家一起埋怨家人的不是,而是极力维护自己的家人,认为家人的忧虑是因自己而起,应当由她来解决。
华梅的纠结,下面这句话总结得很到位。
道德上对不起父母,然后价值上被社会羞辱。(来源于《十三邀》许知远对话项飙)
鲁迅先生曾在1923年做过一个演讲——《娜拉走后怎样?》
他在演讲里面提到:自由和钱袋子是离不开关系的,只有真正掌握了经济大权,参与了社会生活,不把自己局限在小家庭里,不把婚姻当成女人唯一的职业,才有可能真正获得“解放”和“自由”。
影片最后,华梅决定前往法国留学。
在出发前她回家告别。虽然婚姻大事没有解决,但是对于女儿出国求学的决定,父亲点头支持了,还特意放了炮仗庆祝。
离开那天,一家人都出来送华梅。而当车子要离开时,华梅又下了车,只为了给父亲一个拥抱。
单身并不是一个结果,在华梅这里,成为了塑造自己人生的新的可能性。
如今,华梅已经完成了法国的学业,定居在德国,并结了婚。
#写在最后#
这部片子的三位女性,展现了三种不同的人生状态和选择。她们都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压力,这些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她们的生活和生存空间。
有人像盖琪因年龄和生活压力做出妥协,有人像徐敏仍旧在原地踏步寻找突破的可能,少数人能像华梅一样,勇敢挣脱生活的枷锁,抵达另一个国度开启人生新的风貌。
但“剩女”群体背后的故事,远远比影片展现的,要来得更为复杂。
没有一种人生是轻松的, 完美时刻会有,但不会持久。每个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焦虑和难题,有能力的就开副本打怪,没本事的就踏踏实实坚守自己的阵地,想清楚现下阶段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这篇文章写到最后,我并不想站队说单身比较爽还是结婚比较幸福,因为单身有单身的压力,结婚之后也有结婚的压力。选择了什么也就意味着需要舍弃些什么,我们能做的,不过是让自己拥有选择的自由。
P.S. 公众号后台回复“北京"可获取纪录片播放链接。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为纪录片《剩女》剧照,电影截图。
→此文首发于公众号〖小小观影笔记本〗
【在光影世界里观照内心,思考生活。】
⊂(˃̶͈̀ε ˂̶͈́ ⊂ )感谢你的每一个点赞❤️,让我更有动力坚持下去ʕ•͓͡•ʔ-̫͡-ʕ•̫͡•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