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灵丹妙药,只有思考方式
——听张文质老师家庭教育讲座随感
人间四月,建宁小镇,梨花落尽,樟叶滴翠。北师大株洲附校阶梯教室内,灯火通明。
没有灵丹妙药,只有思考方式当下,子女的教育问题,无疑是每个家庭、每所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最为关切的大事。然而,剧变、转折的时代,急功近利的现在,以及无法预知的未来,无疑加剧了为人父母者源自教育的焦虑、烦躁、恐慌⋯⋯
各类教育思潮风起云涌,各方教育大家众说纷纭,而家庭教育究竟路在何方?是否有一剂良方,可缓解、治疗这种焦虑、恐慌?
当家长们以一双双希翼的眼神,朝讲台前翘望,而远道而来的张文质老师,着休闲西装,正微笑从容,侃侃而谈……
没有灵丹妙药,只有思考方式一、没有灵丹妙药,只有思考方式。
面对家长们如饥似渴的眼神,张老师指出:我没有药方,我们一起思考,我只是帮你打开一种思考的方式。
第一:与孩子生活在一起;第二,对生命足够的尊重。具体而言,抓住四个核心词——“主动、热情、尊重、耐心。”
在讲座中,张老师似是信手拈来,便举出几个实例: 在生活习惯的养成方面,川普对子女要求一丝不苟。孩子们说,在青春期那段时间,父亲每天都不厌其烦地告诫他们:绝不许接触这三样东西——抽烟、酗酒、毒品。伊万卡说,那时父亲每天都要和她强调这句话,以至于她感到有点疲倦和不解。她问父亲:“你为什么要天天重复这句话?”父亲说:“因为这对你太重要。”长大后,女儿才明白了父亲的苦心。
张老师还举了自己的家庭教育案例。自打上幼儿园第一天起,他八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天天骑自行车接女儿上学、放学。福州天气多变,雨季漫长,天天接送要面对很多的现实困难,但是,张老师愣是坚持下来了。
张老师曾笑着问女儿:“爸爸每天这样骑自行车接你上学、放学,辛苦不辛苦?” “很辛苦!” “既然很辛苦,那你应该跟爸爸说什么?”
“谢谢爸爸,爸爸辛苦了!”
——给爱的表达增加一份仪式感。父母要想方设法提升孩子接受爱、感受爱的能力。
诚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家庭教育没有固定的套用模式,这世上也没有治愈百病的济世良方、灵丹妙药,但是,父母可以坚持爱的陪伴。在这种爱的陪伴中,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把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比如目标、责任、志向等等,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影响孩子,果如此,家庭教育自然而然就成功了。
没有灵丹妙药,只有思考方式二、做“足够好的妈妈”。
张老师说,一直以来,家庭教育有一个思想误区:家庭教育是“解决问题的教育”。其实,家庭教育应该是“成全的教育”。
家庭教育也没有那么复杂——家庭教育就是满足了最基本需求的教育。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给孩子家庭生活,给孩子家庭生活中充足的爱。
“爱是自然的满足。”
“童年里只要得到充足的爱,她(他)长大后,犹如无水之鱼。”(只有活在水中的鱼,才感觉不到对水的需要)。
“这种爱是人类最为天然,最为本质的情感,一旦被破坏就会有毁灭的后果。”
“父母之爱,不可或缺,无人可替代。”
“父母之爱,无目的性又合乎目的性。”
……
因为,父母爱孩子是人的本性。就像温尼科特说过的:做一个足够好的妈妈。
那么,怎样才算“一个足够好的妈妈”呢?张老师微笑着解答:“这个妈妈打60分就足够好了。”
温尼科特在《父母—婴儿关系的理论》一书中,是这样阐述的:“足够好的妈妈”,是指爱孩子爱得不多也不少。“足够好的妈妈”可以翻译成“刚刚好的妈妈”。这个妈妈处在中间位置,即她是“坏妈妈”(指孩子哭死也不管的妈妈)和“完美妈妈”(指无微不至关心着孩子的妈妈)之间的一个过渡。
——这个妈妈每天注视孩子、抱持孩子、陪伴孩子,与孩子生活在一起。
真是大道至简!原来,真爱孩子就这么简单!
张老师还说,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与她(他)的境遇紧密相关的。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妈妈教育,这种教育是非知识的教育。0—7岁以母亲的陪伴为主,这一阶段属于自然教育。久而久之,习惯便成自然。
没有灵丹妙药,只有思考方式三、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
讲座中,张老师提出,做父母的,要经常问自己三个问题:
1.孩子是否跟你在一起?
2.孩子是什么时候出现问题的?
3.孩子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很多成年人的问题,追本溯源,可以追溯到家庭生活,可以追溯到童年时代。
美国一位年轻的优秀歌手,25岁时跳楼自杀了。生前他内心挣扎,常常思考自己活下去的意义。后来,人们追溯到他的童年——父母离异,谁都不管他。他从小与祖辈生活在一起,他的童年生活一点都不快乐。——所以说,能够支撑那位歌手是否活下去的理由:在童年得到的爱够不够?
这个案例,又让我联想起一代才女张爱玲。张爱玲的童年,是在破裂、畸形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所以,她才会叛逆、沉默、敏感……
“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以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怪僻缺点。” ——在《天才梦》里,她如是说。
纵观张爱玲传奇一生,更是悲剧的一生。她的悲剧性在于,她的性格里,有太多的内省、敏感、自卑与自我封闭……
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会影响他的一生。
就像张老师曾谈过童年时期的“生物疤痕”一样。成年时遇到的问题,几乎都可以回溯童年,找到答案。童年时,我们怎么与父母相处,长大后,我们就怎么与其他人相处,怎么和世界相处。
张爱玲的童年,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没有给过她真正的爱。童年时代爱的缺失,就这样影响了她的一辈子。 这样看来,很多成年后的问题,其实,都是童年时的问题。
盘点张爱玲的人生,让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她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病人;也是一个旷世不遇的奇女子;更是一段苍凉至极的传奇!
——“孩子是否跟你在一起?” 追问的是,你是否给了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生活。可见,完整的家庭生活,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多么重要!因为,完整的家庭生活是构建亲密关系的基础,而亲密关系又是孩子精神成长的基石。
张文质老师在《父母改变,孩子改变》一书中,有一个鲜明的观点:父母无论多忙多辛苦,一定要把孩子带在身边。对这个观点,我深以为然,并信奉为真理。
前一段时间,在杭州工作的儿子与我通电话。他说回忆学生时代,固然有许多值得感恩的地方,但是,最感恩的却是当年,你们把我带到深圳,而我一直都在你们身边长大……
回想儿子的婴幼儿时期,包括他的整个童年,作为职场中的我们,夫妻俩在独立带孩子的过程中,曾遇到过许多实际困难(尤其在深圳八年打拼期间)。但是,儿子在我们的严格训练下成长,始终保持一种优秀习惯,也得益于在儿子成长的关键阶段,给了他完整的家庭生活。
——父母是一个一生无法跳槽的职业,所以要把教育孩子当成最大的事业来做。
“爸爸有办法。”
持续不断地给孩子传递坚定的信念!
没有灵丹妙药,只有思考方式北师大有一位家长,原是一家公司的老总。为了女儿能够获得充足的爱的陪伴,为了女儿能获得长足的发展。这位爸爸自女儿小学一年级起,就把公司交给朋友打理,每年经济损失好几十万。而他,居然当起了全陪爸爸:天天陪女儿练习舞蹈、读课外书、解方程……直至女儿16岁时,考上中国科技大的少年班,本硕博连读,之后又被斯坦福大学录取。
当然,不是所有的陪伴都能春暖花开、花好月圆,遂父母之所愿——王家女儿能发展得好,或许只是为数不多的个案。但是,我想:王家女儿之所以如此优秀,一定与这位有心、用心的爸爸,一如既往的,耐心陪伴、辛勤培育分不开。
四、正确看待孩子的短板
“父母要追求的是孩子考得更好,还是发展得更好?"“父母站在哪一边?”
——张老师很直面地提出这个问题。
“小学教育不要以学生分数,去评价老师的工作。”
——“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是一位教育专家说过的话,往深里思考,这个结论其实有些极端、片面,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联想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感觉有时候学习是需要天分的。个别孩子在某些学科上,学习天分明显不足,老师纵然教到累死,她(他)依然还有不会的时候。
中国有句古话叫“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其实,一个人最容易改变的恰恰是他的性格,包括道德、人际关系,等等。最难改变却是他的智力水平。
又,依据多元智能理论,一个人的智能有多个方面,但是传统的眼光,只重视其中的几个领域。加德纳指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由此可见,人的智力水平存在差异性,人的智能分布存在区域性。
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理性地看待孩子的智力?如何发现、发掘孩子的特别智能?如何将家庭、家族里的教育优势资源最大化,帮孩子扬长补短,从而,获得长足的发展?
--也许你家里面就有一个乔丹,但是你和学校却正在要求他打棒球。
“一个男孩子学习平平,但是,他拥有一项特殊本领:仅凭听觉就可判断哪只轮胎漏气。起初家人不相信,后来在车辆维修厂得到确认。经理建议这个男孩,今后上大学一定要选择与汽车相关的专业。”
发现智能,充足发展,生涯规划……
将近两个小时的座谈,张老师引领我们在家庭教育的纵深处翻山越岭,一路跋涉。
灯火阑珊,谈兴正酣,可张老师还要匆匆赶赴长沙。
像在座的家长们一样,这个晚上,我没有求得家庭教育的灵丹妙药,但是,以思想启迪思想,用心灵唤醒心灵。由他的讲座,我们一直在思考,在寻找某种思考方式,在某种思考方式中,去探索、去聆听“芝麻开门”的訇然之声……
没有灵丹妙药,只有思考方式
2019040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