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节:孔子为什么不选择当个隐士。
原文: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译文:孔子在卫国的时候,弹奏音乐,击馨,有一个叫荷鬼的人路过孔子的门前,听到了孔子的音乐,就说道:“这个人敲的有点意思,这个人有心事呀。”接下来,这个人说道:俗了俗了,呛呛作响的声音是不行的,别人不了解你,你就好好地过自己的生活不就行了。如果河水特别深,就穿着衣服膛过去,浑身都湿了也不用在乎,反之河水那么深,你躲也躲不开。“孔子说道:”既然你都下了结论,我也没有什么好跟你谈论的了。“
解读:有精神追求的人,不会选择同流合污。
在很多出世的人看来,如果没有机会推行自己的大道,就做一位隐士就好了。就像庄子一样,躲避在深山老林中,做一位快活的隐士就好了。所以庄子一直以来形容自己是一位空的树木,既不能做家具,但是能够活下去,就这样静静的竖立在那里。
最痛苦的某过于孔子这样的人,他是有精神追求的。他如果没有精神追求,就可能会变成像季氏一样,谋取私利的人。孔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即便是很难完成这件事,也会坚持的把这件事做下去,推行人间的大道。也希望自己为世间的老百姓做点事,希望自己推行仁政,帮助大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