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确主题
大家好,我是文综组的地理老师郝宏千,这是我第五次站在南明微演讲的讲台上,前四次有讲课程、讲自我成长、也有分享观点,还有一次是当点评嘉宾,那这次什么主题?学期开始便困扰着我,直到前段时间干老师来运城国际参加听课、教研,教研中偶然提到的两个词---劳动、工作,才确定下演讲主题。
干老师在教研中,提到了劳动和工作的区别(劳动只是为了获得报酬,满足生存需要;工作才具有创造性,有意义和价值),扪心自问,我在运城国际到底是劳动还是工作?
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位老师、每个学科都会面临这样、那样的困境,你是否有破局之法?首先,你是否意识到你处于困局;其次,你从哪些维度分析处于何困局、为何会处于此困局;最后你制定了何种方案突围?
二、借鉴、警醒
最近看了一本书叫《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作者从财政的视角解释朝代兴替、制度变革,朝代兴替表面有政治、军事、皇帝个人等原因,其实背后是财政兴衰的脉络,只是我们没深入从这个维度解读。对比另一本讲述政治制度演变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较。
这两本从各自视角阐释历史演进的书和我今晚的演讲主题到底有何相关?想和大家探讨,这两本书的意义和价值何在?仅仅是不同视角解读历史发展脉络吗?
这两本书对于教学是否有价值?教学中,我们和学生观察日常现象(材料)、提出问题、给出猜想、证明,最终归纳、总结规律、原理。总结的规律、原理不正是两书作者专业的财政、政治视角(是作者分析历史现象、史料探究而得),这有什么用?
可以提醒我们更好地审视我们当今的处境(学科面临的问题),具有借鉴、警醒价值,你是否意识到已处危局,身处危局又如何破解?
其实也就是深入开发学科课程。这种适时自我省察、元认知的方式不正是我们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审辩式思维而最终需要获得的智慧吗?!
三、思维准备
智慧有何用?智慧用来解决问题,首先你要分析问题,才谈得上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用到何工具?这里的工具也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这些又是何时培养、训练出来的?
不就是平时的深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审辩式思维),和我们从其它经验(例如《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等书中)习得的吗?
读《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时,让我还想到牟宗三先生的《历史哲学》,里面第三部讲楚汉争霸,道出刘邦、张良为天才时代之人物,虽不能尽理却能尽气,造就西汉二百年盛世;第四部、第五部分为西汉理性超越和东汉内在理性之各二百年。西汉经过刘邦天才式的纯朴发展,思想开化,直至孝武接受董仲舒而兴儒,达到了理性超越之境界。东汉因光武“凝敛的理性人格”而造就了一内在理性,表现于政治者,诸如尚书、宰相、功臣、外戚、宦官、皇帝权力对列之局。气、理性共同造就了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也清晰了财政视角下的朝代兴替。
牟先生认为,中国文化为综合的尽理尽气精神。
然而大部分历史并不能充分尽气、尽理,因为都不具备,只是沿袭旧制,束缚于旧制度,最终走进死胡同,淹没于历史长河中。
四、成长、积淀
反观我们的教学和人生,你是用气开创格局,用理性补充,还是沿袭旧制,亦步亦趋,逐渐僵化,直至死亡。
上面讲的都是些什么鬼?你平时是否有“心情”去思考这些?就要提到另外一本书---《社会学习理论》,这本书中提到获得两方面的心理成长,分别是一、调适性成长,即学会如何正确看待周围世界,悦纳自己,化解情绪冲突,减轻沉重的心理负荷,实现内心世界的和谐;二是发展性成长,即能够客观认识自己的能力和特长,确立明确的生活目标,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快乐而有效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这两种成长你是否已获得?
当我们回答了这些问题,也从某层面上回答了我们到底是在劳动还是在工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