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重播邹金润老师的《中医漫谈》课程,邹老师的知识面很广,课程风趣,但又有实用性。这样的课程很受家人们的喜爱。
中医讲究人本位,宋、元中医历经两次非常大的扩容,明、清时期更上一层楼。
明、清时期,主要是儒家文化统治,利用佛、道教的思想,当时很多士大夫弃仕为医。学中医需要非常浓欲的文化底蕴。明清时期,出现很多养生学家,完善了中医养生学。
从14世纪到19世纪上半叶,由于与交界交流增多,西方传到中国的医药学也增多了。明代的温补派,反对滥用寒凉的药物,剂量上比较大胆。
继河间(刘完素)、丹溪(朱丹溪)之学广为传播之后,明代时医用药每多偏执于苦寒,常损伤脾胃,克伐真阳,又形成了新的寒凉时弊。鉴于此,以薛己为先导的一些医家在继承李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上,进而探讨肾和命门病机,从阴阳水火不足的角度探讨脏腑虚损的病机与辨证治疗,建立了以温养补虚为临床特色的辨治虚损病证的系列方法,强调脾胃和肾命阳气对生命的主宰作用,在辨证论治方面,立足于先后天,或侧重脾胃,或侧重肾命,而善用甘温之味,后世称之为“温补学派”。
强调全面综合调理,调养五脏、通过用药和饮食、通过综合的方法。表现为:防病、提倡导引术、重视颐养老年人,明、清时代的皇帝都比较长寿,因为注重养生。还有各类养生著作。
明、清时期的养生注重保健,中医养生学的发展成为理论与实践并存的正统科学的学说。1840年的鸦片战争,1929年,国民政府召开中央卫生委员会,留学日本,鲁迅也是学医的。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医也经历最大的冲击。
西方不顾人的将来,滥用抗生素。这中间有医德的问题。高科技,或者是科学时代,使得我们整个的人类文明,其实也在寻觅这样一个巨大的变革。我们应以自豪的以为傲的是中医。
现在的人更加注重外在表现,现在的人求医的也更加着重。当下的这些流向保护的什么啊,忽略了对身体正气维护。比如看错病,为什么看错了病,这个在西医不前的发展领域当中我们了解的非常非常清楚就是你本来不是这个问题让他给你出的结果是这个问题。
我们需要一种怎样的医学?需要我们认真地考虑,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由于国难当头,新闻化领袖没有对中国文化根源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等同于旧文化;而西医打着科学的旗帜全面入侵了。
结缘育心,我们都学到了一些基础的中医养生知识,不治已病治未病,我们通过简单的四项运动,饮食有节,情绪中和,这样的整体调理,让我们的身体越来越好。在孩子生病的时候,我们也越来越淡定,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情绪会影响孩子的病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