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神与肉体的协作贯穿人的一生,就像一个整体密不可分。
精神像是发动机,把人体的全部潜能都激发出来,保证身体的良好运行,达到健康完美的状态,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肉体也约束精神,精神只能在肉体能力范围内指挥其运行。
2、从生到死,身心共同成长和发展的步伐从未中断,互动的身心是整体不可分割的两部分。
3、心理学研究的是探索一个人的各种表现背后的意义,找到解读他的方式并将不同个体的目的加以比较。
在努力追求安全感的过程中,精神也会不断将个体的目标具体化。在其指导下,我们知道了“安全感”位于某一个点,只有按照特定的方向走,才能获得安全感。
4、人类在对生存环境的改造中孕育了自身文化,而文化则是通过人类精神引导肉体行为产生的精神活动,为最终成果的实现提供灵感,也为肉体的发展提供指引和帮助。说到底,人类任何行为都是精神活动的结果。
5、精神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对环境的掌控来保护身体的健康,让身体免受疾病、死亡、损伤、意外以及功能失调等问题的困扰。我们能够感受到快乐和痛苦,能够幻想未来,也能够分辨环境的好坏,这些能力的存在都是为了保护身体的健康。
在各种情感的帮助下,我们的身体得以及时调整状态去应对不同的情境。幻想和辨别能力不仅可以让我们对未来有所预期,还能够激发起相应的情感,使身体做出恰当的反应。
6、从这一层面来讲,情感承载了个体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以及对生活目标的设定。在很大程度上,情感虽然可以控制身体的反应,但它们却并不受制于身体。个体的情感主要取决于其生活目标和生活风格。
个体情感的产生和发展与个体目标的实现总是密切相关的。无论个体是焦虑还是勇敢,开心还是难过,他的情感状态总是与其生活风格高度一致。因此,我们几乎可以从个体的生活风格推测出其相应的能力和优势。
7、只有当一个孩子愿意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愿意去关心自身之外的事物时,他才可能成功弥补自己的缺陷。如果只是想摆脱困境,反而会不断堕落。只有当他们面前有一个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而且这一目标要比挡在面前的障碍更为重要时,他们才会继续勇敢前进。如果他们确立的目标暂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外,他们自然会努力训练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时,困难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横亘在成功道路上的一个等待着被征服的台阶。
8、父母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行为问题,否则可能适得其反,孩子会发现他的行为能够激起父母的强烈反应,而作为表达自己独立意志的绝佳方式。
精神会影响身体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而身体则会反映出精神的错误和缺陷。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痛苦的生理症状其实都是心理失调的结果,因为个体无法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致心理的平衡被打乱了,并最终表现为外在的身体症状。
9、我们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个体的生活风格和情感特征会对身体的发育和成长造成持续的影响。如果这个理论成立,那么通过观察一个孩子早年形成的生活风格,我们就可以根据以往积累的经验,来预测他日后的身体发展趋势。人的生活态度往往会表现在他们的身体姿态上。
10、在四五岁的时候,个体的生活目标便开始逐渐统一,精神和肉体的关系也日益紧密。此时,个体的生活态度已经基本定型,情感倾向和行为习惯也开始出现。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合作能力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而这一点,正是我们判断和区分不同个体的重要标准。
在所有的失败者中,最普遍的特点就是合作能力不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