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培训,因为要住五天,衣物带了不少,几乎就是满满一箱。
每次出行,在行囊中带一本书,是我多年的习惯。这次却纠结了一下,因为实在行李众多,且没有家人同行,一路上全程都得一个人手提肩扛。再说,现在手机上各种电子书无穷无尽。
把书拿出来,放进去,纠结两个回合,最终还是决定要带上。
在接下来的五天行程里,我多次为自己的坚持庆幸。
一路上漫漫车程的寂寞,陌生宾馆午休、长夜的无聊,多亏有了这本书的陪伴!当然更让我惊喜的还是这本书实在精彩!
我甚至不舍得一天里读掉太多,就好比饥饿的人面对珍贵的食物,要细水长流平均分配,才可以保证维持生命。一直到培训结束回程的火车上,我才满意地合上了最后的书页。
这本书自然是精选的,因为只能带一本,一定要确保不后悔。书名《一生能读几多书》,旁边一行小字备注:我的私人阅读史1964-1976。
这是作者范福潮先生回忆童年及少年时的读书生活而写下的一组散文。虽是新书,实属旧作。书中收录的百来篇文章曾于2004至2006年间在《南方周末》开辟专栏《书海泛舟记》。
作者出生于五十年代,青少年时期正逢乱世,学校停课,社会动荡。正是求学的年纪,却无学可上,无书可读。
难得的是作者有一位饱读诗书,且目光长远的父亲,亲自为儿子编写教材,把儿子圈在家里,不许出门惹事生非,亲自教授读书。
学富五车的父亲,年幼好学的稚子,这一对慈父孝子,既是一对书痴,又是两个儒生。这一生,父子两代人都因为爱书,与多位读书人结下了数段奇缘,引发了许多唏嘘的故事。
作者将这些青少年时代的回忆一一记录下来,写下了一篇篇随笔。每一篇文章都有一本书作为引子,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范先生本是随意记叙,有点无心插柳的意思,实在是好文章自己会发光,一经连载就好评如潮。读者把这一组文章誉为《南方周末》当年最雅致的文字。
文章在报纸连载之后,很快被热心的读者在无数的论坛和博客流传。最终,这些文章得以集结出版,成就了这一本好书。
范先生在文中写到,当年父亲把自己圈在家里读书的时候,曾对他说:将来别人后悔的时候你不后悔,只能这样做。
作者从小体弱多病身体单薄,母亲担心这孩子将来能干什么,怎么生活。父亲说:只要好好读书写字,以后就能有个好工作。
1976年12月,这样的机会真的来了。1500多名招工的知青中,写字好和文章好的人可以留在机关坐办公室。作者拿着一张招工表从陕西到河北报到,7天后就进了办公室,所凭借的,就是父亲十几年手把手教出来的文和字,那一年作者19岁。
当时的作者,以为父亲只是教会了自己读书作文。随着年岁的增长,才悟到父亲的培养意味深长,父亲教会了他一种在乱世中保全自己的本领。
一本好书为何会引起读者共鸣,那是因为读者会在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我遭遇“下岗”那年,还不到三十岁。正是因为爱好读书作文,我也凭借这一“手艺”,重新走进了机关办公室,走上了一条靠笔吃饭的路。
范先生这一生,到底读了多少书?
人这一生,到底能读几多书?
范先生算了一笔账,按照一个人活70岁来算,7岁读书,平均三四天读一本书,一年读一百本书,一生读三千本书,就算是一个非常刻苦的读书人了。
至今,我都保持每天看一百页书,写一篇千字文的习惯。按照范先生的标准,也算是一个非常刻苦的读书人了。
范先生的文章为何引起读者共鸣,我想,还是有很多人和范先生一样,不想被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消磨时间,不愿意在纷扰的世界中迷失自己,愿意静下心来做一个读书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