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 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本书写于1942年,1946年由文光书店刊行,1980年三联书店重刊。九十年代后,1998三联书店三联精选从书本,199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蓬莱阁丛书版,2003年中华书局国学入门从书本,2004年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丛书本,200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世纪文库本,2008年三联书店中学图书馆文库本,2009年中华书局跟大师学国学从书本,2010岳麓书社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从书本,除此之外还有国内多家出版社刊行过此书。
朱自清认为,“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经典训练是一般人文化教育的必要内容。但我国古代经典,浩繁艰深,为使一般人有兴趣去接近它,朱自清通过对《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十三篇文字要言不烦地介绍了华夏民族文化遗产中的菁华。常谈不囿于陈腐的旧学框架,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读来亲切自然,通俗易懂。字里行间可见出一种嚼饭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作者有一个美好的心愿,希望“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比如对于《尚书》中“辞”的解释。
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说出的、写下的都可以叫作“辞”,卜辞我们称为“辞”,《尚书》的大部分其实也是“辞”。我们相信这些辞都是当时的“雅言”,就是当时的官话或普通话。但传到后世,这种官话或普通话却变成诘屈聱牙的古语了。
又如对《诗经》风雅颂的解释:
《大序》只解释了风、雅、颂。说风是风化(感化)、讽刺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颂是形容盛德的意思。
对于《春秋》三传的评价:
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否,倒在其次。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一;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
还有对《四书》的理解:
但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的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欲,道心是天。人该修养道心,克制人心,这是心法。
这本书写于抗战期间,朱自清参考了不少当时学者的作品,比如章太炎的《国学概论》、周予同的《群经概论》等书,但是又不满意他们写作的风格,于是创作了这样一部小册子,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向青年介绍传统典籍与文化。在他看来,学习传统经典并不是要进行专门的研究,而是要对于传统文化要有基本的理解。因此,这部书到今天来看,虽然其中不乏知识性的错误,但是从总体上看依然是一本学习传统文化的入门书。北京出版社将其列为大家小书的一种,实在是有眼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