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和一位作家姐姐聊天时,刚好谈到了她最近出版的一本侦探小说。
我刚刚读完那本书,但是对结局略失望,因为我们比较熟悉了,我就直接和她说:我觉得你的最后一章似乎有点画蛇添足哦。
本来以为她会小小“抗议”下,因为作家一般都是非常爱惜自己的文字的,肯定不乐意别人随意评论自己的作品。
结果她说:哎呀,可算有人理解我了。最后一章是编辑硬要求加上的,非说结局不明确,要来个什么大光明结局,一点儿都不走心。侦探小说整那么明白还有什么意思?
![](https://img.haomeiwen.com/i2223956/bbb4786bb3187c17.jpg)
接着就是对编辑的一顿吐槽,反正最后的结局就是,书按编辑要求出版了,她郁闷了。
原来我以为只有编剧的剧本经常被修改,现在看来,其实作家对自己的作品有时也无可奈何啊。
02
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读书越来越成为一个略小众的行为,与之相对的,图书出版是否也会紧跟市场走向变得越来越“势利”呢?
作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出版发行,而出版社要考虑书能带来的市场收益,有时候双方目标能达成一致,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可能都需要妥协。
最近读《亲爱的作者,您有一封退稿信》,这种感觉更加强烈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223956/f34f06eee6906097.jpg)
退稿对于作家来说不是新鲜话题,但如果是著名作家呢?
作者将各时代的文豪和他们的经典名著放到当今的出版和阅读语境下,以出版社编辑的口吻,给这些大作家写出了各式各样的“退稿信”,读来别有一番趣味。
写出这本有趣书籍的作者和图片绘制者都是意大利人,正如我对外国名字一如既往的恐惧,看到这三位仁兄(女士)的名字后,我感觉我的舌头已经拐不过弯来了。
作者里卡尔多 • 博齐是意大利著名图文书作家,其作品《森林》曾被选为《纽约时报》和纽约公共图书馆2018年最佳绘本;本书绘者贾恩卡洛 • 阿斯卡里供稿于意大利主流媒体,皮娅 • 瓦伦蒂尼斯曾获第21届意大利安徒生最佳插画奖。
嗯,记得是名家出品就好了,反正名字也记不住。
03
首先说明下,虽然这本书号称汇集了46位大作家和50篇“退稿信”,可是篇幅特别短小,有多短呢?
只有区区120页,还有一半是插图,文字部分,请自行体会吧。
想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读“完”一本书也毫无压力啊?
![](https://img.haomeiwen.com/i2223956/9106374ed0cae78c.jpg)
But,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千万不能因为人家页数少就轻视了人家:“120页,还能写出花吗?如果是长篇小说的话可能刚刚开始吧。”
实际上,别看这本小书短小精炼,却概括了50部经典名著的主要特色,读来似是在上一堂“名著概览课”。
是不是被打动了呢?还有更赞的。
因为,这本书实在是太太太好笑了哈哈哈,千万不要在吃饭的时候看,怕你会喷出来。
“跟风车厮杀应该去荷兰。风车是荷兰人的宝啊。”——评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我读着读着,就会趴倒在办公桌上,一睡就是很久,然后在全体同事们的咯咯的笑声中醒来。
......
那该死的一页纸当场把我搞得不省人事,昏迷了几个小时,就连现在,想到这词我又要ZZZ了。”——评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https://img.haomeiwen.com/i2223956/a053895ad85c5382.jpg)
因为对“名家”的莫名崇拜,我心里总会有一万个疑问“这是大作家啊,怎么有人敢鲁班门前弄斧子、太岁头上动土”?
但,说不定有人初生牛犊不怕虎呢。
没有人比作家更了解自己的作品。一个作品从雏形到诞生,对于作家来说,可谓十月怀胎,万分不易。
可是总会有些编辑凭着自己的“一面之缘”,就对书稿下了“死亡通知书”——退稿。好一些的,可能会提出一些“手术”建议,修修改改。但就像那位作家姐姐一样,改是改了,可是作品的吸引力也大打折扣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223956/abc27f63b0ccb804.jpg)
毫无疑问,如果书中这些作家生活在现代,面对各种“规则”和“束缚”,他们的作品可能早就消失了吧。
文字可以言志,当作家写作时必须考虑市场和读者喜好,可能就无法写出动人的作品。
作家过于追求作品以外的东西,可能会名噪一时,作品也很有可能会大卖,但永远难以长久流传。
从这一点来说,作者通过讽刺的手法,不仅带我们了解了名著核心,书中表达出的人文关怀和写作思考,也很值得回味呢。
最后说一点,书中每一篇都附有一幅双色肖像画,极具个性和幽默色彩。
乍一看,这些图似乎只是点缀,但其实这些图本身也是一种很好的语言,图本身很有美感,和文字配合,更加相得益彰,有异曲同工之妙。
![](https://img.haomeiwen.com/i2223956/cc2a1a90ef7bb31e.jpg)
04
写作到底是为了什么?可能是作家都会考虑的一个问题。而这本书也从反面给出了思考的角度。
一味迎合市场和读者,就如一个讨好型的人,你让全世界欢喜,却无法让自己开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