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在单位附近的十字路口,一栋新建的高层写字楼开始交付了,它看起来盖的挺漂亮,既美观又大气。
业主们兴高采烈地拿到了新房子的钥匙,一楼门面房的主人们大概也是如此。他们好几家都准备在这里开个餐馆,有的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装修了,有的甚至已经率先将饭馆的名牌都挂起来了,昭告路人。
这栋楼在十字的西南角,其实,在这个十字的东北和西北角,也有不少的餐馆,彼此或者门对着门,或者隔墙而居,既竞争又合作,让这里成为餐馆的聚集地,形成了规模效应。
这里是附近很多单位的上班族经常光顾的地方,像是他们的第二职工食堂一样,为这些单位解决了后顾之忧,也把他们的钱源源不断地装进了自己的口袋。每天中午到了饭点的时候,这些饭馆挤满了下班的人,他们经常需要排队等号,不过大家对此已经习惯了,有足够的耐心。
现在,这栋新楼下的小餐馆经过业主们的紧张赶工,已经陆续开业了。他们经营的品种,不外乎是一些陕西人经常爱吃的面食,像饺子啦,凉皮啦,油泼面啦,兰州拉面啦,岐山臊子面啦,户县软面啦,还有米线之类的简单饭菜,一个大老碗,一双筷子,最多再加一盘小凉菜,午饭就这样解决了。
这些饭馆的开业,不可避免地让这里的上班族多了一些选择,也让那些老饭馆的老板们多了一些担忧。顾客大多是一些年轻人,能凑活着在近处吃的,就不愿意多跑一点路,哪怕只是过个十字路口而已;宁愿尝一尝新饭馆的新口味,看一看新饭馆的新气象,也不会碍于情面碍于交情,只一味地当老饭馆的老主顾。
当然,这只是眼下这些新饭馆刚开业的的情形。一切都是人们固有的新鲜感使然。它们能不能在以后的几年内,永远感动着这些食客们的味蕾,那一定得靠它们饭菜的质量说话,毕竟这里不是火车站和汽车站,也不是机场里,那里赚的,都是移动人群的钱,吃得再不好,心里再有怨言,也只能忍了,不过是一锤子买卖而已。
这里就不同了,食客们在这里上班,在这里生活,他们每天在附近的各个小餐馆里循环流动。谁家的什么好吃,谁家的什么难吃,谁家老板的服务态度好,谁家的服务员脾气坏,他们都已经了如指掌,而且经常互通信息,相互交流,如果有一天,当他们感到新饭馆的饭菜比不上老饭馆好的时候,用脚投票是不可避免的,你也不用感到难以理解,做生意的老板们对此心知肚明,他们对此格外注意,处处小心翼翼,只是希望上帝多来几次。
于是,他们不仅要把自己的饭菜做得好吃,而且在一些小的细节上颇费心思,想的非常周到。有的饭馆,对一些饭量大的顾客,可以免费多加一些面,有些饭馆还免费提供一碟小菜,有的面馆在收银台上特别放着清新口腔的糖果,免费供顾客吃饭后享用。
现在的生意不好做。这里的饭馆像走马灯似的不停地变换,有的经过前期仔细的调研,认为这里商业前景看好,轰轰烈烈地把营业场所花重金重新装修一番,抱着赚钱的真诚希望来了;有的刚经营没几年,因为门可罗雀,入不支出,效益远远不如预期,不得不在门上挂一个转让的牌子,落魄地走了,甚至几十万的装修费都没捞回来,不得不又在别的地方重新开业,再次成为那个新地方的一个新饭馆,迎接自己的又一批新顾客。
在一个地方开饭馆,腻了,走人,再找一个新地方重新开业,饭菜还是那种饭菜,老板还是那个老板,但在新人的感觉里,它是新的。
这大概是许多饭馆从业者,经常做的 又不得不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