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观看《分数之上》的视频,会自主联想到我们学校的教育信仰:教育,在我们之上。这句话,是我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句,很多时候用在开场白的开始,有时候用在一篇文章的结束。
观看《分数之上》,你会自然去罗列:哪些在分数之上呢?生命、道德、情感、价值观等,都应该且必须在分数之上。
随着石中英教授演讲的展开,从一些事件中得到启发,也得到一些经验之谈。于我而言,也许是得到更多关于“我如何做教师”的价值考量吧。
每天面对个性差异的学生,当老师的需要一颗强大的心脏,需要不断修炼自己的情绪,那是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教育价值观。
是非曲直,当老师的是最应该坚持的。但也不是时时刻刻都需要有这样的坚持,因为我们眼里首先看到的是人。今天课上,我故意展示了一种有“田”字的正方体展开图,混在正确的里面,让学生判断是否都能围成正方体。大部分孩子都能判断,但有一位孩子很肯定的说那个“田”字格的展开图,是可以成功的。我了解这个孩子的秉性,于是对他说:“下课后我们来交流。”下课后,我真的叫过他,让他亲自动手验证一下。在这个过程里面,他其实是心知肚明的,但还是操作一下,当然是违规操作才能围成。他自己很不好意思笑,说:“好吧。”我说:“我不是和你争论对错,而是我们需要学会如何表达我们思考的方式。如果想独树一帜,标新立异,需要用真正的智慧方可让别人信服。”我的这些话,他或许听懂了,或许没有听懂。也只能这样慢慢和他交往,慢慢发挥教育的功能。
还是今日午间,我用开火车的方式让孩子们判断展开图能否围成正方体。轮到豪的时候,被其他同学抢答了。他本来有些兴奋,因为那是一道有含金量的展开图(凹字型)的,但听到别人已经说出答案了,马上开始沮丧,坐在位置上嚎啕大哭,整个人非常难受。我呢?先让他马上调整自己的情绪,同时对“抢答”的人进行了批评。他的同桌也不断安慰他,他也迅速调整了自己的情绪,于是请他回答了下一道题。整个过程,可能就只有1分钟。但在这一分钟内,是需要老师做出及时的回应。同时,也是需要做出反思:课堂规则的建立与坚守,我还有哪些缺失的地方?有些时候,课堂的活跃,必然带着对规则的破坏。尤其是在参与讨论时,如何既灵动又有秩序,一直是最考验人专业水平的一个问题。
举这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我们每天面对分数的时候并不多,反而是面对具体的人才是每天的功课。所以,分数之上的人的发展,是人与人的交往,是人与人的滋养,还有如何处理人与群体、人与社会的关系。
唯分数论,应该是一种评价方式。视频里也提到我们当下的评价——用分数——是最直接又是最普遍的,但分数决不能成为教育的唯一,它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教育的目的应该是自我发展,而不是取得高的分数。
关于这个话题,还可以谈得更深入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