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在交流的过程中是否遇到过这样的状况。
当一方与另一方的观念发生分歧,双方就会开始找大量的证据证明对方的错误。
哪怕这个证据微弱的站不住脚,仍会强行解释,只要证据不推翻,谁也别想说服我。
这是强词夺理?还是无理取闹?
例如上图.
- 只看到蓝光的人,根据自己以往的常识."大脑"会习惯性偷懒.认为被照射物一定是圆形,或球体. 认为桔光说的正方形或正方体是SB.明明就没有棱角.怎么会是方的呢.太可笑了.
- 只看到桔光的人,根据自己以往的常识."大脑"会习惯性偷懒.认为被照射物一定是正方形,或正方体. 认为蓝光说的圆形或球体是SB.明明有棱角.却说是圆的.太可笑了.
- 而真相呢? 是一个直径与高相等的圆柱体!
两个心理学概念,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
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思维错误之父,它倾向于让我们得到的新信息与我们现有的理论、世界观和信息相兼容。
换句话说:我们会主动过滤掉与我们的现有观点相矛盾的信息. -
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当人们遇上与自身信念抵触的观点或证据时,除非它们足以完全摧毁原信念,否则会忽略或反驳它们,原信念反而更加强化。
换句话说:试图说服一个观念根深蒂固的人,很容易遭受反驳。
蒙洛迪诺说,人做判断的时候有两种机制:
- 一种是“科学家机制”,先有证据再下结论;
- 一种是“律师机制”,先有了结论再去找证据。
我们每个人都喜欢能印证自己已有观念的东西。更要命的是,我们不但喜欢,而且还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我们原来的观点的信息。(跟自证预言有点类似)
如果说单纯的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屏蔽、兼容、忽略的思维误区只是伤己的话。
那么加上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的忽略、反驳、排斥之后,那有可能是伤人伤己。
陷入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该如何自救?
-
批判性思维
不要为了批判而批判,而要通过批判的方式做出更加理性的评估与判断。 -
贝叶斯思维
贝叶斯思维要随着新事物新事实不断更新过去固话的理论体系。
即不断更新迭代自己的认知,也可以叫认知升级
经常问自己:我所认为的、所抵触的、所排斥的,都是正确的吗?
不一定。
我们的思维成长,是一个在认知上不断颠覆与重组的过程.某一时刻的认知结果,是基于这一时刻之前的所有认知中 取的某一平衡点. 在这一时刻上,你觉得他是对的. 但随着认知升级.这个平衡点是会变动的.它不是永恒不变的.
举个例子.一开始知道1+1=2是对的.不等于2,那必定是错误答案.绝对不接受.随着自己认知升级,会不断接受新的答案,如: 1+1=10 ,1+1=0 , 1+1=1. 或许以后会更多.
贝叶斯思维并不试图刻画事件本身,甚至也不去假设那类事件是随机的,或者有一个逼近极限的总体概率.
而只是从观察者信息补全的角度出发,先从以往经验中总结一个大致结果,再基于这个结果判断下次出现这类事件的概率,每次的结果会不断修正之前的判断,如此往复.
这样的过程反应的是我们知识状态的情况,而并非试图描述有那么一个客观世界,那个客观世界当中某件事情所发生的概率有多少。
如何避免引发自己(他人)的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
- 放下习惯性防卫。
- 区分事实与观点。
- 不轻易评判他人。
习惯性防卫
习惯性防卫是人类的本能,通常是指为使自己或他人免于说真话而受窘或感到威胁而形成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性,通常表现为“说实话的恐惧”或者“自设的保护壳”。
最直观的理解为:自已会下意识地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开脱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很多人都有迟到过的经历,而通常在面对迟到的时候,下意识的会这样说:
“今天在路上堵车了”“昨晚XX原因导致今天没起来”“要不是XX,我就不会迟到”等等。
这其实就是习惯性防卫,当外部的信息与我们自身的做法不一致的时候,我们总会认为自身没有问题,而是外部世界有问题。
这等于在我们成长的世界里盖上了一块天花板。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打破习惯性防卫这层天花板。
简单的一句:不好意思,我迟到了。
难道不会比下意识的理由好上许多?
认识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的无知),是成长的第一步。
事实VS观点
区分事实与观点,90%的人没能拎得清。
回到迟到的案例当中,如果你是老板,面对一个连续迟到了3天的员工,你会怎么说?
- “小张啊,你怎么老是迟到?”
- “小张啊,这周你迟到了3天哦。”
- “你真是一个迟到鬼!”
- “小张啊,你经常这样让我很为难啊。”
想象一下,假如你的说法是1、2、3,小张会做出怎样的反映?
第一种说法,很有可能造成习惯性防卫——我之所以老是迟到是因为XXXX。
第三种说法,最有可能引起不满甚至反弹——你才是个迟到鬼,你们全家都是迟到鬼!
第二种说法,很有可能是——老板,我知道错了,我为我的行为感到抱歉,我会XX做......
3和2的反映结果完全相反,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本质上的区别是观点与事实的区别,1、3是观点,2是事实。
关于事实与观点,再说一个场景:
丈夫回家晚,这个问题影响了大部分夫妻之间的关系。
导火索的关键不外乎妻子说了类似这样的话:你为什么这么晚才来?!又跑到哪去鬼混了?!(观点)。
而丈夫委屈而又愤怒的回答大概是这样的:我特么这么晚,这么辛苦,这么XX还不是为了这个家。
紧接着,大战爆发,一发不可收拾。其实,改变一下说法,矛盾很容易避免:这周你有5天是凌晨2点回家(事实),你知道吗,在等你回家的时候,我感觉十分煎熬,我很担心你,怕你在路上......(感受)
于是,一个蛮不讲理的泼妇变成了一个善解人意的媳妇....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些别的沟通技巧,但描述事实是沟通的基础)
那么第四种说法?
严格的说也不太妥当,同样容易造成习惯性防卫——随你吧,难办你就看着办呗!
但是一个能够区分“我”与“我的行为”的员工呢?
或许得到的回答和第二种类型不会有太大的区别。
乔布斯曾经有一句名言:和聪明人在一起工作,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考虑他们的自尊。
是聪明人没有自尊吗?
NO,恰好是聪明人知道如何正确的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因为所谓的“面子”去反驳,真正的尊严是知道怎么改进,用更好的结果,更加睿智地面对质疑。
因此,区分“事实”与“观点”,“我”和“我的行为”是高效沟通的第一步。
不轻易评判他人
很多人之所以会评判他人,是因为无法忍受与自己的行为(或性格)不相同 的 行为(或性格)。
谁也不想被评判,谁也不想被人定义。
不能因为我有过迟到经历,你就说我是一个没有时间观念的人。
更不能因为某次考试成绩不高,而断定我是一个“差生”“不努力”“不上进”的人吧?
这和判刑有什么区别,没有比这个更恶毒的事情了。
如何让自己的表达更有力?
“主观判断”+“客观认同”=有效表达。
- “主观判断”无法说服“主观判断”。
- “客观认同”很难解释“客观认同”。
小结
确认偏误( Confirmation bias)让我们很难接收与现有观点相矛盾的信息。
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让我们反驳与现有观点相矛盾的信息。
批判性思维和贝叶斯思维可以避免让我们陷入确认偏误( Confirmation bias)。
放下习惯性防卫,区分事实与观点以及不轻易评判他人,可以避免引发自己(他人)的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
最后,想要让自己的表达更有力,可以使用主观判断加上客观认同的表述方式。
师爷的原文你凭什么说服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