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何让你的“敌人”喜欢你,找TA帮忙就好咯 | 心理学上的富兰克

如何让你的“敌人”喜欢你,找TA帮忙就好咯 | 心理学上的富兰克

作者: b5b338574587 | 来源:发表于2018-05-24 23:37 被阅读0次

    我们在生活中总会与人产生摩擦,你可能非常讨厌一个人,当然,你可能正在被人讨厌着。

    有的人试图和敌人做朋友,去主动亲近、去放低姿态,或者干脆与之决裂、势不两立。不管是哪种,都会很大程度上消耗你的心理资源。最后的结果也未必如你所愿。

    美国著名国父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过一句话,“相比那些被你帮助过的人,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会更愿意再帮你一次。”这是源于富兰克林的真实经验,这一现象也被称为“富兰克林效应”。

    富兰克林效应


    富兰克林有“美国最后一个通才之称”,在科学、政治、哲学、文学、实业和社会活动方面都极有建树,几乎无所不能。在1736年的某一天,富兰克林在宾夕法尼亚的议院发表演讲。其中有一位议员完全反对他的意见,也发表了一篇演讲,十分激烈的批评了富兰克林。富兰克林有些措手不及,但又十分想争取这位议员的同意。

    他无意中打探到这位议员的家中正好有一套十分稀缺的图书,于是他十分恭敬的写了一封信,厚着脸皮向这位议员借书。他没想到这位议员竟然同意了,一个星期后,富兰克林在还书时郑重的表达了谢意。

    几天后,他和这位议员再次在议会厅相遇,主动和他打招呼(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然后他们一起谈话、喝茶,这位议员还表示,任何时候都愿意为富兰克林效劳。从此两人化敌为友,成为了一生的挚友。

    于是富兰克林就用一句古老的格言来概括这种现象:相比那些被你帮助过的人,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会更愿意再帮你一次。心理学上就将这一现象称为“富兰克林效应”。

    一个多世纪后的俄国,著名小说家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一书中也写道:“我们并不因为别人对我们的好而爱他们,而是因为自己对他们的好而爱他们”。这就和富兰克林效应如出一辙,换句话说,我们帮助别人,未必会赢得更多好感,但是别人帮我们,却可能会因此更加喜欢我们。

    富兰克林效应的实证研究


    让一个敌人帮你一个小忙,就能化敌为友,化干戈为玉帛吗?

    这真的可信吗?

    1


    1969年,心理学家琼·杰克和戴维·兰迪决定亲自上阵,检验一下这个有二百年历史的“富兰克林效应”在20世纪是否同样适用。

    于是他们安排了一次知识竞赛,让所有的参与者赢了一笔小钱。

    竞赛结束后,一名研究人员向其中三分之一的参与者们表示:他是用自己的钱来组织的竞赛,现在他没钱了,能否请他们把钱退还给他。

    一名秘书向另一组三分之一的参与者们表示:这是由心理学实验室赞助的竞赛,现在实验室资金短缺,能否请他们把钱退还。

    实验过后,所有的参与者们都被要求填写了一项问卷调查,分别给研究人员和秘书打分。

    实验结果证明:研究人员的分数远远高于秘书。而且愿意把钱退回来的参与者,所给出的分数远远高于不愿意退钱者。

    也就是说,“富兰克林效应”再一次得到了印证。

    2


    还有一个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故事:

    二战时期,德国纳粹迫害犹太人。

    一个犹太商人家族商量向非犹太人寻求帮助,兄弟二人意见不一。弟弟主张向父亲资助发家的一个银行家求助,因为这名银行家曾多次表示有机会一定要报恩。哥哥则认为应求助于在生意上曾经资助自己家族起步的另一位木材商。

    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分头行动,从此失去联系。

    多年后,由木材商冒死相助逃到日本的哥哥回国寻找弟弟,发现弟弟全家早已死在了奥斯威辛集中营。

    最后哥哥从纳粹档案中找到了举报弟弟藏匿处的电话记录,打电话的人,正是那位银行家。

    于是哥哥感叹道:曾经帮助过你的人,比你所帮助过的人,更可靠。


    3


    在营销学中也有这样的案例:

    上个世纪的美国有一家吸尘器公司的推销冠军,他在退休前一天对其他的员工们说:

    你们这些笨蛋,推销业务时只会敲开门问:太太您好!能不能给我三分钟介绍我们公司的一个产品。每次话还没说完,“啪”的一声就吃了闭门羹。你说你们这不是赤裸裸的骚扰吗?顾客没报警已经是客气的了。

    于是这些员工们就好奇的地问:“那您是如何向顾客推销的?”

    这位退休的老员工回答道:

    我会说:太太您好!我是一个路过的推销员,口渴了。您能不能给我一杯水喝呢?


    于是,我走进顾客的家,先观察一下环境。

    然后在顾客给我准备水的时间里,轻描淡写地说一说自己所推销的“吸尘器”。

    顾客没有压力,自然就会接话。如此一来,产品推销的成功率可以提高百分之八十。

    其他的员工们听了如梦方醒,纷纷给这位老员工鼓励。

    小王子的玫瑰


    法国作家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里讲道:

    小王子在一个小小的星球上生活,有一天星球上忽然绽放了一朵娇艳的玫瑰花。

    小王子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美丽的花,于是他每天细心地呵护,精心地照料。

    他当时觉得这是世宇宙里唯一的一朵玫瑰,比所有的花都美。

    后来有一天他来到地球,发现仅仅一个花园里就有5000朵几乎完全一样的玫瑰花。

    那一刻他终于知道,他所拥有的只不过是一朵普通的花。

    这个发现,使小王子非常伤心。

    于是他天天流连于万花丛中,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他心里还是放不下自己的那一朵玫瑰。

    直到有一天一只小狐狸跟他说:"正因为你为你的玫瑰花费了时间和心血,才使你的玫瑰变得美丽。"

    小王子恍然大悟,终于明白:

    尽管世界上有无数朵玫瑰花,但他星球上的那朵玫瑰花仍然是独一无二的。

    因为他浇灌过她,保护过她,陪着她一起说话,陪着她一起沉默……

    所以她是他独一无二的玫瑰。

    爱情中的富兰克林效应


    有一个女儿问父亲,如何让她喜欢的男孩子喜欢她呢?

    父亲回答说:让他给你买一个冰激凌。

    女儿又问:然后呢?

    父亲回答:再让他买一个

    这个男孩买冰激凌的行为,虽然很简单,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付出。

    他会想女孩喜欢吃什么样的冰激凌?

    草莓的还是牛奶的?

    大的还是小的?

    这一家的还是另一家的?

    无形中,男孩为这个女孩付出了时间、金钱、以及情感。

    渐渐地,男孩就会问自己,为什么我要给她买冰激凌呢?

    你放心,他会给自己找足一百个理由。

    因为她可爱、懂事、笑声很甜等等,然后,男孩就会因为自己的付出而觉得这个女孩与众不同。

    再然后,他就不知不觉地爱上了这个女孩。

    这就是付出,这就是爱情中的富兰克林效应。

    我们或许还会听过这样一个故事,男孩对女孩说:“我们分手吧,她比你更需要我,你可以照顾好自己,她没有我不行的。”


    女孩子能很好的照顾自己,什么事都自己解决,反倒是得不到男孩的爱,男孩反倒去找那个需要他的女孩了。在电视剧《虎妈猫爸》中,赵薇饰演的女主是个典型的女强人。马桶坏了都自己亲自上场。结果,老公却跑到小三那里,帮人家修马桶去了。当赵薇亲眼看到老公给小三修马桶,她的内心已经崩塌了:“什么脏活累活我都一个人搞定,我容易么,没料到老公反倒出轨了。”

    这也是很多人死活都想不通的一点,“为什么我为TA付出那么多,TA就是没有看到,就是无动于衷呢?”分手之后去纠缠,反倒被对方嫌弃,就更加的失望和伤心了。

    其实,如果你了解富兰克林效应的话,就能瞬间想明白这是为什么了。

    如何利用富兰克林效应?


    向TA借东西吧


    我们会因为别人符合我们的预期而喜欢对人好,比如长相、性格、多金等外显的事物,但我们更会因为自己对别人好而喜欢上别人。另外,如果我们对别人坏,也会因此讨厌别人。一个人在没有外力的约束,比如没有金钱引诱没有人强迫的情况下伤害哪怕没有任何关系的别人,哪怕只是言语上的侮辱,也会使他讨厌别人。每当我们对一个人做出仁慈或者残酷的事情之后,我们对这个人就不会再有同样的感觉了。

    所以,如果你想让别人对你产生好感,让人喜欢你,就向他借东西吧——如果他或她不喜欢你,讨厌你,是不会借东西给你的哦。有人说,“请吃饭也行~ 感觉只要是投资行为都可以”。吃饭是高价值的大要求,然而提出小要求,小事或者小物,效果更好。

    请TA帮忙


    你大可以开口向不喜欢你的寻求帮助,如果拒绝你也不会失去什么,如果TA答应了,那么接下来TA对你的态度就会好一些。因为帮忙,对于TA来说就意味着一种付出、一种投资,即使心里对你不喜欢,也会因为“心里混淆”的原因而说服自己去喜欢你,去认同你,为自己的行为寻求一种合理化的解释。这样一来二去就会真的对你有所改观了。

    在爱情中试着索取


    这里的索取并非无理由的、过分的索取,而是适时的、聪明的索取,让对方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是可以给你安全感或者亲密感的。这是一种成就感,适当的做一个“弱者”,而不是一味的付出,这种付出未必是好的。最好能在付出和索取之间找到平衡,这样对你们的关系会有很大的帮助。

    更多心理学知识,关注微信订阅号小麦心理X(xiaomaixinlix)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让你的“敌人”喜欢你,找TA帮忙就好咯 | 心理学上的富兰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jie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