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中国语言文学考试评分标准(共100分)
一、填空。10题,每空1分,错别字不给分,共10分。
二、名词解释。10题中选7题,每题5分,共35分。
三、古文标点、解释词、翻译。3题,每题5分,共15分。
四、论述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
五、选做论述题。5题中选2题,每题10分,共20分。
第一部分文艺学
一、名词解释
1、文学活动四要素——指文学反映活动(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表现活动(文学是作家思想情感的表现),作者创作活动(作家的思想感情要通过作品表现出来),读者再创作活动。
2、艺术构思——指作家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意象及其序列的过程。
3、灵感与直觉——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是对问题突如其来的顿悟,具有非预期性、转瞬即逝,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等特点。
4、艺术真实——是以主观性感知和诗艺性创造,在其营构的假定性情景中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知与感悟。
5、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6、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点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7、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点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8、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包括言、象、意三个层次,即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
9、文学风格——指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作家创作个性是形成作品风格的内在动因,语言、体裁、意象等构成的具体话语情境,则是作品风格的外在表现。文学风格也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及文学流派的风格。
10、接受心境——人们在阅读活动中,必伴随着一种情绪状态,它会影响到阅读。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就叫阅读心理。
11、隐含读者——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指文本自身的能够按照作者的创作动机,理解作者的本意,把文本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12、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一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深深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应状态;二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可能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13、净化——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又一标志。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并与之形成共鸣后,不由自主地达到精神调节、情绪排遣、杂念去除和人格提升的状态。
14、文学批评——指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进行理性的分析、判断和评价,从而影响文学创作、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
15、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标准——其最高标准是美学的历史的尺度,包括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前者是用来衡量评价作品的思想性尺度,其主要内容是真实性、倾向性和情感性;后者是衡量作品艺术性的尺度,主要内容是作品的文体、形象和意蕴。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16、文学流派——是特定历史的产物,各种文学流派的形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斗争,都有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斗争的背景,纯艺术性质的文学流派一般说是不存在的。
17、文学鉴赏——是接受者通过审美感知把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对象,运用自己的日益增强了社会化程度的感官,结合联想、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机能的有机统一活动,形成“着我之色”的审美体验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
18、表现说——认为文学是作家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和表现。表现说产生于19世纪初兴起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柯勒律治认为“写诗是出于内在的本质,不是由任何外界的东西所引起的”,雪莱指出“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诗言志”说和“诗缘情”说,亦可称为表现说。
19、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出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
20、创作方法——指作家在一定的世界观的指导下,根据他对文学与社会生活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在选择和概括生活材料、塑造艺术形象、再现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1、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这种审美意识形态是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而一般意识形态又属于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
22、文学的人民性——是文学作品所显示出来的一种社会属性。凡是在一定历史时期,表达了人民的情绪、思想和愿望,在不同层次和方面反映了历史形成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提出了人民关切的重大问题,赞扬人民反抗反动统治和异族侵略的正义斗争,显示和暴露了反动统治阶级的黑暗、腐朽及其必然灭亡的趋势,揭示了社会关系发展的某些本质方面,具有艺术感染力量,有利于提高、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作品,都是具有人民性的。
23、原始意象——由瑞士心理家荣格提出,即人类远古的深层集体无意识,是自远古人类在生活中形成的、并且时代遗传下来的深层心理经验,是一种亘古绵延、无所不在、四处渗透的最深远、最古老和最普遍的人类思想,即人类精神本体。
24、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25、审美意象——是一种理性观念的最完满的感性形象显现,是一张暗示超感性境界的示意图,是一种借助于想象、追踪理性、表现力已达到最高度,即最高范本、最高理想境地的意象。
26、心理批评——指运用现代心理学的成果来对作家的创作心理及作品人物心理进行分析,从而探求作品的真实性意图以获得其真实价值。
27、审美批评——着眼于文学作品的美的构成及其审美价值。强调作品的“畅神”、“移情”效果和娱乐愉悦作用,把文学作品看作是在真善基础上又超越了真善,因而是超功利的一种审美对象。
28、社会历史批评——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现生活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的,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社会认识功能和历史意义。
29、艺术概括——是与文学创造的真实性要求相联系的一种基本原则,它要求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对个别或特殊的事物加以独特处理,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既有鲜明独特个性又具有普遍性的艺术形象。
30、意境——是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二、论述
1、如何理解文学的审美形态性质?
(1)从目的看,文学既是无功利的,也是有功利的。无功利是直接的,功利是间接的。
(2)从方式看,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概念的。文学的内在世界是形象的,而外界世界是概念的。
(3)从态度看,文学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是间接的。
(4)文学具有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双重性质。
2、作为精神生产的文学创造有何特殊性?
(1)文学创造是人对世界的审美精神掌握,因而也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它对世界的精神活动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具有直观性、想象性、幻想性、形象性等特点。
(2)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文学创造所凭借的言语或话语不同于科学言语和日常言语,它更富于艺术性、形象性、技巧性和个体风格,且含蓄、多义、模糊、千变万化、不断创新。故文学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言语表现,是旨在创造新的话语系统,并通过创造性话语系统塑造文学形象的一种特殊活动。
3、如何认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
二者的联系:艺术真实只能来源于生活真实,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提炼加工而形成的。
但二者有本质区别:
(1)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景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艺术不是生活的摹本而是生活的能动反映,因此,以理智的体察(认识)与直觉地把握(感悟),对社会生活的内蕴(本质)作出艺术的揭示和表现,就成为艺术的根本要求。
(2)艺术真实不是抽象说明而是具象的表现。在文学创作中,作家总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对生活真实进行选择、提炼、发掘、补充、集中、概括,按照事理逻辑或情感逻辑,通过想象与虚构予以重现、变形和再造。
4、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是什么?
(1)典型论。典型是西方文论中的重要概念,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7世纪以前的类型说;18世纪后的个性典型观;19世纪80年代末的马克思主义典型观。马克思高度重视“性格描写”,即鲜明的个性是典型性格的生命,恩格斯也曾强调“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文学的典型性主要是指其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藉性,由此形成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的艺术魅力,体现更高的美学要求。所谓典型环境,是指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所谓典型人物,是指既具有鲜明独特个性,又能反映出某一阶级、社会、时代本质的人物形象。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相互依存:典型环境是形成典型人物性格的基础,典型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2)意境论。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源于《庄子》,盛唐之后,意境论开始全面形成;直到清末王国维集大成者。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生命律动和韵味无穷四个方面。意境论要求重在揭示意境的抒情本质和意境的基本特征,要把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命题结合具体作品落到实处。
(3)意象论。意象本为中国古典文论首创的美学范畴,其本意是表意之象,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追求普遍象征化和哲理化,给其重新复活的契机。意象论重视文学的意象性,其特点是以象征为基本艺术手段,用具体、生动的意象描绘,象征、暗示其隐秘的哲理和人生、社会、宇宙之间的神秘联系,其特点是哲理性、象征性、荒诞性、求解性。
5、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
(1)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没有社会生活,便没有文学。
(2)古代的、外国的文学艺术作品也能供作家创作时借鉴和利用,但它们是“流”,而不是“源”,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彼时彼地的生活创造出来的。
(3)文学作品的一切因素都来自生活:题材、主题、情景、人物、情节、结构、语言和技巧等都来自生活或生活的暗示和启发。
6、如何理解文学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1)继承是基础,革新是目的。
(2)文学应当继承古代的优秀遗产,但是,这种继承不是“全盘继承”,而是批判地继承。列宁曾提出“两种民族文化”理论,即每一个现代民族中,都有两个民族。每一个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
(3)在批判地继承古代优秀文学的过程中,应坚持人民性标准。
7、文学意境的特征是什么?
(1)情景交融。
(2)虚实相生。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而虚境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3)韵味无穷。
8、审美意象的特征是什么?
(1)其本质特征是哲理性,即用意象表达深刻哲理。
(2)其表现特征是象征性,既象征性是审美意象最基本的表现手段。
(3)其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4)其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第二部分语言学
一、填空
1、语音是语言中能够区别意义的声音,它具有自然属性(物理的、生理的)和社会属性。其物理属性包括四要素:音高、音长、音强、音质。其中,音质是由发音体、发音方法、共振腔的形状决定的。它们都有区别意义的作用。生理属性:发音,其因素:发音器官,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语音的社会属性是语言的本质特征。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语音系统。语音是意义载体。
2、国际音标的原则是“一个音标只记录一个音素,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
3、语法单位包括:语素、词、短语和句子。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语言单位;词是最小的能自由、独立运用的单位;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构成,是造句单位;句子是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义的语言单位。
4、语言的接触包括:(1)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2)系统的共存竞争与替代。
5、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的最小单位是字符。文字分为表音文字和意音文字(如汉文字)两大类。表音文字又包括音位文字(如英文)、辅音文字(如阿拉伯文)、音节文字(如日文的假名)
6、语法是组词造句的规则,包括词法与句法。词法主要包括形态变化、派生、复合等3种方式;句法是造句的规则。
二、名词解释
1、语言和言语——语言是指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一个符号系统,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言语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指具体的言语动作和言语作品。
2、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最小的、单个的语言符号(语素)在创制时的音义结合是任意的、约定性的、无道理可言和不可解释的。
3、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符号与符号组成的语言的链条关系是组合关系。在语言链条的某一环节具有相同作用能互相替代的次符号聚集成类叫聚合关系。
4、音素——是人类语言从音质角度区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元。
5、元音和辅音——是从音质上划分的音素。元音是指发音时气流在声门以上不受阻碍,呼出的气流较弱,发音器官的各部分均衡紧张,声带振动;辅音是指发音时气流在声门以上的某个部位受到阻碍,呼出的气流较强,发音器官部分紧张,声带几乎不振动。
6、音位——是具体语言中有区分语言符号(语素和词)作用的最小的音系单位。
7、音节——指音位与音位接续起来形成大大小小的结构单位,使人们最易感觉到的结构单位。
8、派生构词法——指某些语言中词根语素与词缀语素组词的方法,其中,词根语素是词的核心部分。
9、复合构词法——指词根与词根按照一定的结构关系和组合次序构成新词的方法。
10、层次歧义——指这样一种语言现象:即使成分和成分的出现次序完全相同,结构层次的不同也会使得整个结构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11、屈折语——指有丰富的词的形态变化,且形态变化多用元音交替等内部屈折方式,形态变化的附加成分大多同时表示两个以上的语法意义。
12、词义——是与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语言社团对某类现象的概括性反映和对该类现象的主观态度。词义包括理性义和附加义,理性义是词义中概括反映现实现象的部分;附加义是反映语言社团对该类现实现象的主观态度的部分。
13、亲属语言——由同一语言分化而成的几种语言,尽管存在一些区别,但它们仿佛是同一祖先生育的诸多后代,保持着某些共同性和联系。这些语言被称为亲属语言。如德语和荷兰语。
14、方言——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同一语言的地域分支;社会方言则是用于不同社会行业的、带上某社会集团特色的语言。主要区别是部分特殊词汇。
15、语言的谱系分类——根据历史同源关系做出的语言分类,一般分为4个层级:语系——语族——语支——具体语言
16、借词——是音与义都借自外语或外方言的词,是语言接触中最常见的现象。如汉语从西域借来的“葡萄、石榴”,从印度梵语借来的“佛、罗汉、塔”;从英语借来的“沙发、雷达、扑克”等。
17、民族共同语——是在某一方言基础上形成的、某一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
18、洋泾浜——在某些与外族人接触较多的地区(港口、旅游点等)使用的、夹杂两种语言特点的、简化的、专门用于两族间交际的语言。这种语言词汇量极小,词汇用外族语,但词义、语音上做了颇多改变,语法基本上用当地语言。洋泾浜不用于族内人交际,不作为母语传授。
19、混合语(克里奥尔语)——混有两种以上语言的特点,已成为某一地区所有人民的共同交际语并作为母语传授的语言。
20、意音文字——其最小文字单位,有的与语言的音相联系,有的与语言的义相联系。汉文是典型的意音文字。
21、形态变化——是词与词组合进入短语或句子是要根据一定语法意义或所搭配的词发生词形的变化。其具体表现方式包括:附加词尾或词头(book——books);元音等语音成分交替(foot——feet);异干交替(be——is——are——was——were)等。
22、语法范畴(狭义)——指形态变化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的归类,包括:印欧语中,名词有“性”、“数”、“格”、“人称”、动词有“时”、“体”、“态”等。
23、普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语言,着重从理论上探讨语言的共同特点和一船规律,也叫一般语言学。
24、语言的线条性——语言符号只能一个挨着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延伸,形成线性链条,排除同时出现两个符号的可能。
25、语言的任意性——语言符号的音义之间没有必然和本质的联系,它们之间的结合是不可论证的,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
26、语言的层级性——语言系统是一个层级装置,底层是一套音位装置,上层分为语素、词、句子三级。
27、语言的分化——一种语言逐渐分化成几种语言或方言的现象叫语言的分化,如方言与亲属语言的形成。
28、语音——由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能载负一定意义的语言的物质外壳。
29、音位变体——属于同一音位的几个音素叫该音位的音位变体。
30、非音质音位——利用音高、音长、音强等非音质要素构成的音位叫非音质音位。如调位、重位、时位等。
31、音位体系——每种语言的音位都是形成体系的。其内容包括该语言的全部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每个音位的全部变体;每个变体出现的条件;各个音位在组合与聚合关系中所表现的规律。
32、语流音变——语流中一个音由于受到前后音或者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影响而在发音上产生某种变化,包括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增音等。
33、语义——用语音形式表现出来的语言和言语的全部内容。分为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
34、义项——一个词往往有几个意义,每个意义就是一个义项。
35、义素——对词的某一义项进行分析所得到的最小的语义特征。
36、语义场——以一个共同义素为核心,彼此之间有密切关系的一群词聚合在一起构成的场。
37、语境——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有狭义语境与广义语境之分,狭义语境是口语的前后语或书面语的上下文,广义语境是语言表达的具体环境,如具体的场合、身份、社会环境等。
38、预设——利用语言进行交际时双方所共知的常识或根据句子的语境推断出来的信息。
39、蕴含——两个句子中如果有一个对应的语言单位是上下位概念,这两个句子就是蕴含关系。
40、语法意义——用语法形式表现出来的意义就是语法意义。可包括范畴义、关系义和功能义三小类。
41、语素(也叫词素)——语言中不能独立运用的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
词根——词的核心部分,体现词的词汇意义的语素。
42、词缀——指附着在词根之上的语素,它对词义的构成起附加性作用。包括前、中、后三种。
43、基本词汇——语言中词汇的核心部分,具有稳定性、全民常用性、能产性等特点。44、语法手段——对语法形式再概括所得出的类别就是语法手段。也叫语法方式。
45、显性意义——用一定语法形式表现出来的各种语法关系,如陈述、支配、修饰、平行、补充等关系,分别形成主谓、动宾、偏正、并列、补充等关系。
46、隐性意义——隐藏在显性意义后面的各种语法形式,通常表现为施事与动作,动作与受事的关系。
47、直接成分分析法——指从句法结构的外部形式特别是隐性形式入手,对句子的直接组成成分进行分析的方法。
练习
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音义之间没有本质的联系。
2、汉语声调从中古到现代的规律是:“平分阴阳,入派三声”。
3、international是前缀+词根+后缀。
4、义素是对词义项进行语义分析得到的最小的语义单位。
5、英语“deer”原泛指动物,现专指“鹿”这种词义的演变结果叫缩小。
6、“节”的本义是“竹节”,后演变出“关节”、“气节”、“节制”等意义,这种演变的途径称为扩大。
7、“涕”在古汉语中是“眼泪”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是“鼻涕”的意思,这种词义演变是转移。
8、“沙发、镭射、卡拉OK”属于外来词。
9、区分词和语素要看是否能独立运用。
10、“积极性、年轻化”属于派生词。
11、构形法是用一个词的词形变化表达不同语法意义的方法。
12、从语言的社会功能上看,语言是人类独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从语言的内部结构上看,语言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13、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
14、语言符号的特点是:①任意性、强制性、②线条性。符号与它所代表的事物或概念之间的联系是约定性的,不是本质性的必然联系。这是作为符号的必要条件。
15、语言的结构系统是由语音、语义、词汇、语法四要素构成的
16、方言和亲属语言是语言分化的结果;民族共同语、民族交际语、国际交际语是语言整化的结果。
17、非音质音位有调位、重位、时位。
18、常见的语流音变现象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增音等。
19、根据语素在构词中的作用,可以把语素分为三种:词根、词缀和词尾。其中,词根是构词语素,词尾是构形词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