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发迹史

作者: 商战十三幺 | 来源:发表于2017-05-11 21:27 被阅读0次

                                                          颠沛流离

    1928年,李嘉诚出生于广东潮州城一户书香门第。祖父李晓帆,清末秀才。伯父李云章、李云梯留学日本,一个读商科,一个念师范。学成后分别在潮州和汕头从事教育。

    李嘉诚老爹李云经,15岁考入省立金山中学,成绩优良。毕业后,家道中落,无资供养。李云经即去莲阳懋德学校任教,其后,做过爪哇国华商公司店员,任过潮安城银号出纳。银号倒闭后,重执教鞭,渐升为庵埠宏安小学校长。

    李氏家族文化气氛浓郁,祖父闲居家中,教阿诚读古诗。这娃从小聪颖好学,3岁能诵千家诗,5岁时开始涉猎诗经、离骚、唐诗宋词。

    1939年6月,日军长驱潮汕地区,飞机在城区狂轰滥炸。居民纷纷逃高 城区,李氏一家逃往松坑乡下避难。不日,阿诚的祖母病逝,老爹李云经奔丧赶往后沟,丧葬后,一家人生活无着。 又生痢疾,没药可医。苦不堪言。

    1940年冬季,李云经携家带口,步行10多天,走到大鹏湾海滨。 然后搭一艘小船,颠簸了大半天来到香港,开始了离乡背井的流亡生活。

    李氏一家流落香港,幸得亲戚庄静庵的帮助,暂有栖身处。 李云经正是在这种一家人生活无着落的情况下,坚持送阿诚上香港的中学。父心之诚之切,年仅12岁的李嘉诚心领意会,发奋勤学, 来报父恩。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市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正在这个非常时刻,李云经重病卧床。他长久劳累,患上肺病,为一家生计,一拖再拖,误了治疗。

    为了让李嘉诚继续学业,李云经偷偷将药钱省下来,作为儿子的学费, 病情愈拖愈重。李嘉诚每天给父亲送饭,父亲总是埋怨太多太好,并以内疚的语气责备自己不该在这个时候病倒,拖累了一家。李嘉诚每次离开医 院,总是泪湿眼帘。

    1943年,老爹不治谢世。这一年,阿诚才14岁。

                                                        打工生涯

    老爹死后,阿诚不得不辍学,担负起供养母亲和弟妹的重担。

    日治时期,香港经济空前不景气,工厂停工,店铺关门,大批的人失业流落街头,不得不做日本人的劳工,修机场、开矿山。阿诚年幼个小, 做劳工都不合格。

    老母带着阿诚沿街求职,一家一家问,诉说家庭的不幸。那年头,大家自顾不暇,纵是同情,也帮不上忙。受白眼、遭冷遇,更不消说。

    最后,母亲终于为其在茶楼找到一份工作,做煲茶的跑堂。工作来之不易, 阿诚分外珍惜。再苦再累,都会忍着。李嘉诚虽是苦出身,但很少干体力活。拎着大茶壶一天跑到晚,腰酸背痛腿抽筋,全身散架似的。老母见了忍不住就掉泪。

    “披星戴月上班去,万家灯人回家来” 。这是李嘉诚那时的生活写照。

    有一次,阿诚在茶楼往返匆匆馒茶彻茶,因过份劳累,走路趔趔趄趄,不小心把茶水洒地上,溅湿了一位茶客的裤脚。茶客是茶楼的衣食父母,李嘉诚吓得一脸煞白,等待挨茶客的巴掌,继而被老板训斥炒鱿鱼。

    老板见状,跑过来向茶客道歉,并欲训斥李嘉诚。这位茶客,不但没责备李嘉诚,还为李嘉诚开脱,说他小小年纪就打工赚钱谋生,实在不容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老板脸色转悦,未对李嘉诚怎样。阿诚发达之后,说起此事,万分感激。

    李嘉诚在茶楼干了两年多,这是他一生中,吃苦受累最多的年月。尽管一天到晚劳累之极,却从不中辍业余自修,中学课程就是在打工岁月中完成的,每天坚持自修到深夜,为了能早起,他临睡前要把闹钟放在枕边。广东人有喝早茶晚茶的习惯,上班加上自修,李嘉诚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

    阿诚明白,今后无论从事什么,文化是至关重要滴。

    茶楼就是一个小社会,三教九流、天南地北的人都有。阿诚对社会的了解就是从茶楼开始的。在这里,有钱人倍受尊敬,人们谈富人的发迹 史、生财之道与沉浮盛衰。茶楼的所见见闻,激发了李嘉诚出人头地的志向。下一步该怎样走, 渐渐在胸中明朗。

                                                             结缘塑胶

    17岁那年,阿诚辞去茶楼的工作,毛遂自荐到一家塑胶厂做推销员。 他在茶楼磨练出与各色各样人打交道的本领,又不忘以诚侍人的父训,慢慢建立起较稳固的销售网络。

    有一次,李嘉诚推销塑胶洒水器,跑了数家都无人问津。他想,洒水器性能质量都没问题,一定是他们认识不够。一天,李嘉诚去一家公司, 正好职员停止办公打扫卫生。李嘉诚灵机一动,自告奋勇上前帮忙,拿洒水器洒水。职员觉得这新玩意又轻便又好使,当场就买下十几个。以后, 李嘉诚如法炮制,向职员、花工、清洁员当场演示,将滞销的洒水器成批地推销出塑胶厂共有7名推销员,年龄资历都比李嘉诚长,但阿诚的推销总额居第一名,且是次二名的7倍。老板大嘴笑开花,很是器重,进厂才两年,就提拔做销售经理。

    李嘉诚由此而获得不薄的收入,但他认为,他的最大收获是学识。他掌握了推销,了解了塑 胶制品的市场行情、市场前景、生产工艺、成本利润,等等。他并没把工作范围限于推销,他向老板提出开发新产品的构想,经老板同意后,就呆在工厂与技师工人一道研制、改进,直至拿出合格的产品。

    令人称奇的是,李嘉诚的推销额并没因此而下降,显示出小伙子超人一筹的潜质。

    1948年,20岁的李嘉诚升为总经理,待遇不菲,有权有势,是打工仔企羡的打工皇帝。李嘉诚感恩戴德,为老板竭力效劳。

    香港经过几年恢复,各方面都超出战前的最佳年景。那时,港府及业 界虽未提出工业化,但民间的小工业已遍地开花,稍有一点积蓄和野心的 人,都渴望做山寨厂老板。

    阿诚当然不例外,于是看准时机向老板提出辞呈,开始创业,这一年,李嘉诚21岁。

                                                                       偷师掘金

    李嘉诚的塑胶厂是典型的山寨厂,厂址设在港岛筲箕湾山坳的小溪边,地价房租便宜。几间破旧的房子,一个后生带领几名衣衫破旧的工人在操作。破旧的大门边挂着的招牌却是新的一一长江塑胶厂。那个后生与工厂一样,穿着破旧的工装,但是,一脸朝气。

    这就是李嘉诚,年龄尚未满22岁,这间山寨厂是他靠7000港元积蓄和借款创办的。

    厂名“长江”,寓意深远,李嘉诚解释道,厂名是取“长江不择细流, 故能浩荡万里”之意。可见此人雄心大志。

    资金少、人才缺、厂房窄、设备旧,设计、带工、采购、推销,全是李嘉诚一脚踢。

    旗开得胜,李嘉诚第一批产品顺利销出,他马上开发市场热销产品, 畅销过一阵子,但接踵而来的是滞销。

    该行业门槛低,竞争者众,市场饱和,产品积压,行业不景气。李嘉诚家小业小,不堪一击,长江濒于破产。他四处借钱,四处碰壁。 他不怨别人冷酷无情,只怨自己家贫无能。

    他带领几个得力的工人,分头去市场推销,贱卖总比积压好。他同时收缩塑胶玩具、家庭用品的规模,把费用降到最低水准线上。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每逢发薪,李嘉诚就头皮发紧。

    几经奔走,在中区搞到几个代理商,他们接受了长江的产品,并与李嘉诚签订协约,还付给一些定金。长江获得转机,生产蒸蒸日上,阿诚这才松口气。

    李嘉诚虽是山寨但心有大志,始终把眼光盯在国际市场上。他订购了大量杂志,其中不少是英文杂志。仿真是当时人们的消费时尚,李嘉诚透过杂志画页,了解欧美家庭的器具玩具, 然后再选择一项,用塑胶代替原来的铁木结构制品,交代理商推向国际市场。

    欧美家庭的客厅、睡房、露台摆满了争奇斗艳的花卉,给李嘉诚留下深刻印象。他设想:花开有季节性,还要天天浇水,并且要相当的技术, 欧美人整天忙于工作娱乐,一定烦不胜烦。如果能制成塑胶花,一定大受欢迎。

    1956年岁末,李嘉诚像往常一样,临睡前翻阅杂志。这首先得感谢他长年自修了英语,跻身塑胶业后,他对塑胶的专业术语烂熟胸中。

    他立即被英文版《塑胶》惨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吸引了。意大利的一家公司,用塑胶原料制作的花卉,维妙维俏,成本低廉,准备大批量投入生产,行销欧美市场。

    一开春,李嘉诚乘机飞赴意大利取经。

    他知道一种新产品面市,厂家都会把生产技术视为机密。于是李嘉诚就以香港进口商的身份,到一家塑胶花厂购买样品,参观生产流程。偷学技术,把所见所闻记在本子上。

    意大利有几个生产塑胶花的厂,李嘉诚就上其中一家厂打工偷师。下班后,他就把刚结识的技术工人拉到当地中餐馆,一边介绍中国菜肴,一边向他们取经。

    李嘉诚乘机回程,带了几箱子样品、资料、报废的模型,和满肚子塑胶花生产要素。

    一回到香港,胸有成竹的李嘉诚立即着手研制塑胶花,随即,把长江塑胶厂改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由于已拿出样品,招股很顺利,他获得不少资金,立即投向订制模型、购买原料、招聘新员工。

    李嘉诚捷足先登,率先将价廉而又逼真的塑胶花推向市场。其时,香港的塑胶花制造业尚处于胎动期,待各厂家的塑胶花问世,长江的塑胶花已铺满了香港市场,并打向国际市场。

    香港的普通居民家庭都插上了塑胶花,许多私家车和的士的驾驶座前, 也悬挂一串鲜艳玲珑的塑胶花束。默默无闻的李嘉诚名声鹊起,成为香港的“塑胶花大王”。

    赴意大利偷师取经的李嘉诚,在回港的一年多时间,赚取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桶金——盈利100万!

                                                                      再上台阶

    长江的塑胶花供不应求,瓶颈也由此而出现。生产设备简陋、资金有限,无法按预定规划扩大生产规模。

    正当李嘉诚为难之际,有位英商看中了长江的塑胶花制品,要求大量订货,条件是必须有实力雄厚的厂商担保。

    李嘉诚去找一位潮汕籍的大老板,这位老板瞻前顾后,他认为长江的规模应付不了这么大的订单,若违约,最后责任须担保人承担。这位老板以此事须交董事会讨论为理由拖延,李嘉诚知他有难处,就不再勉强。

    李嘉诚碰壁之后,就上这位英商下榻处,开诚布公地说自已没找到担保人。英商感动坏了,认为这就是李氏的信誉。说:“你不用找担保人了,你的签字就是担保。”

    英商很爽快地与李嘉诚签了购货合同,付定金给李嘉诚。李嘉诚凭着定金和自有资金,将生产规模扩大一倍,花色增至几十种,在同业中独占鳌头。

    对于那位潮汕籍的大老板,李嘉诚只是含糊地言及此事。有人算来算去,猜测是李嘉诚的亲舅舅——钟表富商庄静庵。有记者套李嘉诚的话, 但未得到证实。

    在商言商。商业利益有时比父子之情更重要。何况是亲戚?

    促使长江突飞猛进发展,是李嘉诚与美商建立联系。李嘉诚把样品及报价表寄给世界经销商,美国最大的家庭用品销售公司反馈,决定派购货部经理赴港,“参观工厂和商量订李嘉诚了解到,这家公司在北美拥有庞大的销售网,机会千载难逢。李嘉减立即在新建的工业大厦设立新厂,面积逾万平方英尺。在短短的6天内,就搬迁安装好机器设备,待美方代表乘坐的泛美航空公司的班机降落在启德机场,设备才刚刚调试完毕。

    美国人办事雷厉风行,他不待进酒店休息更衣,就要接待他的李嘉诚带他去长江公司。一路上,李嘉诚忐忑不安。当进入工业大厦大门,闻到熟悉的气味和听到亲切的机器运转声,心中才略略放心。生产井然有序,美方代表对香港有这么现代化的塑胶花厂而惊叹不已。

    双方结成了产销伙伴关系。单这一家公司,每年就有百万美元的订单。

    当然,阿诚并未一味躺在塑胶花皇冠之上。

    一天,他去一位英国朋友家做客,发现他家的塑胶窗帘换成大鹅域窗帘,塑胶桌布换成花纹布。这给李嘉诚一个启示,人们的欣赏消费趣味永远在变动之中,即使是最好的东西,也会过时一一何况塑胶制品本身有不少缺点。这种没有生命的人造花将不会长久得宠。

    塑胶花行情仍看好,李嘉诚自然不会轻易放弃。他正是在塑胶花最热销的时候,考虑下一步棋。棋子压向何方?李嘉诚是否举棋不定?有过什么反复?这其中又有许多令人叹服的故事。且听下回分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嘉诚发迹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jja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