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是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辉煌时刻。
如同一辙,在经济学界,他获得了自亚当·斯密以来最受人尊重的道德哲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此后,他的学术声誉经历过几起几落,20世纪30年代他在经济学界的论战中败下阵来,失去了在该领域的一流地位,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凯恩斯主义在西方国家走向低潮,他的古典自由主义立场的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成果又获得了获得了更大范围的声誉和认可。
人类历史上,各层各方精英命运跌宕转折,并不鲜见。如果理论、模型,立场、方案为当国者采用,那就极显,红的发紫;如果又能为市场接纳,奉为皋臬,遂成为传奇,也是指顾间事。这是好事,不好的是往往不能恒强,云泥之判闪念之间,往往“起伏不能由我”,时间不会永远是哪一类人的朋友,本质上通常如此,不免让人戚戚。
人类的智力活动因为有目标管理而变得伟大,因为归纳,因为验证,所以相信设计,这是人类作为食物链顶端的制胜法宝,然后,又何尝不是一种致命的自负呢?
据《哈耶克传》说,“致命的自负”这一书名来源于哈耶克所摘录的亚当·斯密书中用到的“过分的自负”(the overweening conceit)一词。斯密用这个词来形容某些过于傲慢的知识分子,他们相信自己设计出来的社会比竞争的市场更优越。
哈耶克将“过分的自负”变为“致命的自负”,并用这个概念表达大致相似的意思,即认为那些持有“社会主义”(即高度集权的政经体系)思想的知识分子,其错误不在于道德而在于知识,即对理性知识抱有“致命的自负”,以为凭借理性与现有知识就能设计出最美好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可以运用计划来管理经济、可以重塑道德甚至重新设计语言。
这个是一个政治目的很强的攻击性语言,已经脱离了学术范围,作为一个市场经济的推崇者,何尝没有致命的自负?
完全可以说,致命的自负是人类独有,所共有,而不是某些人有,在我看来,哈耶克即使发现了这个、或者提炼了这个命题,仍然没有摆脱这个如影相随、如蛆附骨的人类固疾。因为知识分子的设计和认知,不可能让他们证明自己的错误,而必然去相信自己的认知体系推导的结论。
不是训化就是教化。
人类虽不善于自我约束,但善于说服或者教育别人,这是智力优越感在教化别人方面的一种发作,可恶的是,杜撰故事,这是不可救药的自负,致命的自负的顶点。
譬如这样的故事:少年华盛顿砍掉了父亲钟爱的樱桃树,后来他主动向父亲认错,得到父亲的原谅和赞赏。
华盛顿去世之后不久,牧师梅森·维姆斯(Mason Weems)开始总统传记得创作,为此,他杜撰了少年华盛顿的事迹,希望用生动的故事来教导人们恪守诚实的品行。
你看,世间的事情有时就是这么荒诞,我们用撒谎的方式期待别人诚实。
即使善意的的撒谎,但撒谎就是撒谎,其实并不必要。
这里还有一个常见的、容易被忽视的错误,我们认为几乎所有的伟大的人都应该是完美的,品德优良、道德楷模,实际上,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完美主义,学术性一点说,是病态的,严重的,有人格性障碍的完美主义倾向。
北京林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訾非的研究方向是完美主义。上世纪70年代末,完美主义开始逐渐成为心理学一个独立的领域。心理学家发现,很多时候,人们对完美的追求并不是出于对卓越的渴望,而是出于对“不够好”“不完美”的焦虑。这种期待消灭所有缺陷的、消极的完美主义,不仅与进食障碍、自杀念头、抑郁、焦虑、拖延行为存在关系,会导致精力衰竭、疲劳、慢性和严重头痛等身体症状,还是强迫性人格障碍的一个诊断标准。
訾非教授说,这个故事包含了人生神话的产生所必需的条件:神话所附会的对象本身具有欲望符号的功能——“把‘谦虚诚实’这个美德附会在一位伟人身上,一定比附会在一个普通人身上更能激起一种神话远景,他们之所以是伟人,因为从小就有美好的品德;同时更能激起一种隐秘的愿望:“如果我也具有这样的品质,那么我将来也能成为大人物”,或者“我肃然不是大人物,但我也有大人物一样的品质”。
相比而言,我更欣赏这个段子,父亲对儿子说,华盛顿十三岁的时候如何如何,儿子跟他父亲说,克林顿四十四岁的时候已经是总统了。
如果我们不自觉用完美主义的倾向来要求我们的人生和孩子,鸡窝里打转的老母鸡希望自己生个一飞冲天的金凤凰。实际上,既不是对孩子的科学的目标管理,也不是对自己的合适的情绪管理。
本质上还不如孩子洁白无垠的发现,即使是段子,也相当深刻。
人类自负的致命之处不是在于真的每次要了性命,而是牙疼般折磨的要命,在于无处不在,无时不刻的,譬如,“我早就说过”,“我早知道”,“我以前就知道了”这类自我彰显的话是随处由心而发,自然而然、脱口而出的。
实际上,悲观者永远正确,因为总有一语成谶的机会;或者预言家总是对的,只要永远保持不变的预言。这次的疫情,让我更多的感触是,非理性、自我的情绪在蔓延,塔西佗陷进无处不在,深刻地缺乏信任的时代缘起于自身的不够诚信,所以我们本能地的自发的狐疑。怀疑一切,质疑一切专家的论述和观点。以戏谑的口吻、不屑的段子,都是浓重的反智的气息。太多的人在这自媒体发达的时候积极地输出,却缺乏听取和分析的耐心。
对自己总是很宽容。
说错了或者看错了,无心之失而已,说对了一二,就是洞察先机,我早说过,专家的一言不合就是卖国、利益群体、勾连等等;或者自称是善意的欺骗,前天说到某些企业,在营销或者销售时,企业文化的堕落上上下下已经到了视若无睹的地步,即使有饥饿感而起的员工,也总能太平的渡过。。
这里深刻的启发是,我们所谓善意的欺骗,往往是一种以出发点的善恶来自我谅解的自我按摩,不是以诚信为严格标准的底线思维,说是治病救人,防患未然,实则是可以玩弄人于掌心的智力优越感。
本质上,也是一种致命的自负,是病,要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