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径直往车厢走去,拿着简易的背包和随身携带的乐器。正值仲秋,气候温度适宜,车厢里没有开冷气。J先找到了他们的座位,16车厢A座和B座,三人座靠里的两个,C座已经有人了,是一个穿着淡蓝色长裙的女孩,她似乎是放好行李后刚坐下。J不好意思地请女孩起身,女孩热情地站起来让他们进去,裙角刚好抚过站在J旁边一直沉默的男孩。
他穿着格子衬衫,背着橙色背包,牛仔裤的裤脚刚好被卷到露出脚踝的位置。
他坐在了里面靠窗的位置,J坐在了中间。
待所有游客都坐定后,列车缓缓启动,广播里是清晰的女声:欢迎各位旅客乘坐G201次列车,本次终点站,南京。祝您旅途愉快!
“你真的要去参加莫莉的婚礼?”
原本望着窗外灰白天空的穆阳回头看看了看J,肯定地点了点头。
J无奈而又释然地拍着穆阳的肩膀:“也罢,兄弟陪你!”
J不再与穆阳谈论有关莫莉的事,他看了看坐在他右边的女孩,搭讪式地问道:
“去南京旅行吗?”
“不,是出差结束后回家。”女孩摇摇头。
“林之楠是你的名字吗?”J瞥了一眼她放在简易茶桌上的车票。
“嗯,是的。”
“好像在哪里听过这个名字。”这是J搭讪的惯用技法。
“这不奇怪,我是个记者兼专栏作家,也许你在某本杂志上看到过我的署名,我一般不用笔名。”
“哦,是这样啊,好像是这样吧。”J有些尴尬。
穆阳对J的搭讪毫无兴趣,他依然望着窗外,在心里不断地给自己找参加莫莉婚礼的理由,因为自己还爱她吗?还是只是作为一个多年不见的故友,出于礼貌才答应去的?还是,因为愧疚?穆阳也不知道。
他还记得大概十年前他还是城南的一个小混混,常常出没在酒吧和迪厅,他甚至是他们那个圈子里的老大,有很多九中十中的小弟都跟着他。他向来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大哥,可当他第一次看到莫莉的时候,他的磁场全乱了。
穆阳猜那可能是莫莉第一次进酒吧,她洁白的衣裙跟那里红红绿绿的灯光和杯盏格格不入。他曾经问过莫莉,作为一个家长和老师眼中未成年的乖乖女,怎么会进这种地方?
“可能我当时正处叛逆期吧,总想跟权威对着干。”
“那你答应做我的女朋友,也是为了跟权威对着干?”
“当然不是了,要不然也不可能在你追了我这么多年之后我才答应你。”
是啊,穆阳追了她那么多年,为了让她答应,穆阳弃混从良,放弃了之前积累的一切“势力”,甘愿回学校做一个勤奋学习的学生。只为了莫莉的一句话:
“你跟我考上同一所大学,我就答应做你的女朋友。”
穆阳从未因为一个女孩这样着迷和疯狂过。但每当他路过莫莉的教室,看见她埋头做题时专注的神色,她走路时优雅的步子,以及她温柔的笑容,这一切都让穆阳无法抵抗。他也曾经怀疑过这是不是只是一时冲动,但忍受了好几年学习的枯燥之后,在熬了那么多个夜晚不停地抄写莫莉借给他的笔记之后,他发现自己竟丝毫没想过要放弃。他慢慢地明白,那并不只是年少冲动那么简单,他只是没有任何缘由、没有任何道理地爱上了一个人,并且越爱越深。
最后他成功了,所有老师和同学都觉得不可思议,他跟莫莉一起进了南京最好的大学。莫莉终于答应了他。之后,他们度过了甜蜜的几年,一起晨跑、一起吃饭、一起上图书馆自习、一起去南京周边的城市旅行……
大学四年总是比穆阳想象中要过得快,面临毕业选择,他们原本计划着一起去美国留学,可在申请的过程中,穆阳的邮件出了点差错,错过了申请学校的截止时间,最后申请失败,只好放弃出国,去了一个北方的大学读研究生,而莫莉不想放弃她申请到的留学机会,虽然她很爱穆阳,但她依然选择远渡重洋。
莫莉跟穆阳约定,如果两年之后,待她回国时,他们还爱彼此,还在等着彼此,他们就立即结婚。
穆阳自信地答应了她。他总是对他们的爱有着足够的信心,这么多年都过来了,两年算什么。穆阳知道这两年他一定会在国内乖乖等着莫莉,在他心里,莫莉也是一样,一样会等着他。
可就在两年之约快结束的时候,莫莉突然给他打了个电话,哭着让他忘了自己。穆阳以为她是在开玩笑,可电话回拨过去,却再也没有人接听。穆阳慌了,这么多年来,莫莉从未跟他闹过矛盾、耍过小性子。仿佛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穆阳拨通了小琳的电话,她是莫莉最好的朋友,当年穆阳追求莫莉,小琳还帮了不少忙。可她在电话里,除了叹息还是叹息,最后终于不忍,把真相告诉了穆阳。
原来,莫莉不是骗他,也并非像电影桥段里因为得绝症而突然与爱人分手,她是真的爱上了另一个人。他叫兰杰,是莫莉的高中同学,暗恋莫莉多年,最后竟与她申请到了同一所学校。
“半年前,他跟莫莉表白了。你知道莫莉的性子,她不忍心伤害别人,所以只能选择沉默与逃避。”
“可是谁也没想到,莫莉的父母突然出了车祸,两个人都走了。你知道莫莉当时有多崩溃吗?她不仅得忍受着双亲逝去的悲痛,还得自己打工赚钱维持生计。那段日子,她每天得做好几份兼职,还经常受到工作地附近的小混混的骚扰。”
听到这些,穆阳的心里又惊又痛,莫莉虽然把自己家中的巨变告诉了他,却只字未提她在国外的艰难,只是让他别担心,说她自己能照顾好自己。而穆阳,当时竟就这样相信了。他不是不关心莫莉,只是那段时间他实在是忙,他本以为,只要他足够努力,就能给莫莉幸福无忧的未来,却没想到,这个未来就快要来的时候,莫莉却走了。
“你还真是狠心,当初是你死缠烂打上来的,可追到手后又对她不管不顾。你知道莫莉那段时间过得有多苦吗?她给你打电话,你却每次都说忙。还好当时有兰杰在,他每天暗中护送莫莉上下班,甚至还被那群小混混捅了一刀,惹来警察,事情这才彻底了结。”
“后来的事情你都知道了,莫莉接受了兰杰。穆阳你知道吗?女人需要的是切切实实的陪伴与保护,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而是真实不虚的每一个当下。所以,穆阳,就像莫莉说的,忘了她吧。”说完,小琳就挂断了电话。
莫莉的那句“忘了我吧”至今都在穆阳的耳朵里回响。穆阳现在已经研究生毕业好几年了,依然单身,他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忘不了莫莉,但他的的确确很难再接受另一个人了。
J聪明地摆脱了跟女孩之间的尴尬,但林之楠似乎不太愿意跟J一直谈下去,她是喜静的人,原本计划着在火车上回复最后剩下的几封读者来信。她给一个比较小众的青春杂志写专栏,但固定的读者一直不缺,出过几本书,信也时常收到。虽然记者的工作比较忙,经常要在世界各地跑来跑去,但她总是会抽出这些零碎的时间来回复每一封信。她对读者总是极真诚的。
但林之楠注意到了一直看着窗外的穆阳,他还是跟刚上火车时一样沉默。
只是,看着眼前这个陌生的男孩,林之楠的脑子里总会不时浮现出另一个人的身影。
董立然,那个她暗恋了十多年的邻家哥哥。
她现在还清晰地记得,他也喜欢穿格子衬衣、背橙色背包,喜欢把牛仔裤的裤脚卷起来露出脚踝。
他比她大两岁,这十多年里,她似乎一直在踩着他的影子追赶他,追赶那难以逾越的两岁。
林之楠记得,立然念书总是那么的优秀,初中和高中念的都是他们家乡最好的学校。她当初花了很大的力气才考上了他所在的初中,可是,才跟他同校一年,他却又要升高中了。
他们俩的妈妈是好朋友,所以她经常会去他家,以问数学题为幌子,其实是想听听他的声音,看看他写的字,就算是被骂“笨”,她也是甘愿听的。不过他倒从未骂过,总是很耐心地给她讲题。她上初三的时候他还鼓励她,让她加把劲,争取能跟他一样,也上市里最好的高中。那时的她就像打了鸡血一样,也不管自己究竟有没有这样的实力,只是拼了命地复习、做题,只希望自己踮起脚来还能张望到他的身影。平时成绩尚属中等的她,中考时竟超常发挥,真的进了那个学校,虽然是以最后一名擦边进去的,但她已经很满足很开心了。
可那两岁的年龄差终究是他们之间最大的阻隔,和初中时一样的情况,她刚进学校一年,他便又要走了。而这次,他要去的地方不只是从城北到城南,而是从北半球到南半球,因为他们全家早就打算移民墨尔本,他遵从父母的安排,申请了墨尔本的大学。就这样,她即使踮起脚,也再也望不到他了。她家不比他家,没有足够的钱可以让她去那么远的地方留学,她也没有他那样优秀的实力,但她从未放弃过。
在他走之前,她向他要了他在墨尔本的地址,她说她会写信给他,他说:“好啊。”
当时的她却没听出来,他的这个“好”字里,包含的只是哥哥对妹妹的宠溺。可就算她听出来了,恐怕还是会像飞蛾一样扑上去。
高考之后,她去了北方的一所大学念新闻传播,毕业后做了一个环球旅行杂志的记者,专门负责澳大利亚的栏目。于是,她终于可以凭我自己的力量踏上那片土地,走过他走过的路。
他念大学的时候,经常会给她寄不同的明信片,每一张上面都印着墨尔本不同地方的美景。他曾在信里说过,他每到一个地方,就会买一些明信片,写好并寄给他在国内的朋友。她作为他的妹妹,并不特殊。但看着他俊秀的字迹、他亲手印下的邮戳和他走过的每一处景致,无疑是她在高考备考的那段时间里最大的动力。只是后来,不知是什么原因,就这么断了联系,也许是他太忙,也许是他换了地址,也许还有其他原因,总之她之后就再也没有收到过他的明信片和回信。
就在几年前,她从母亲口中得知,他结婚了,就在她刚到墨尔本做记者的那一年。后来才惊觉,他结婚的那天,她刚好在外面拍一些写稿需要的照片,刚好路过他婚礼的教堂,不过,只是路过。
世事就是这么不可思议,林之楠不知道自己现在还爱不爱他,但也从来没忘记过。
J看着右边匆匆结束对话后一直发着呆的女孩,和左边继续沉默望天的穆阳,觉得很无趣,只好从包里拿出一本书来消磨时间。这本书原本是穆阳带出来的,只是因为他包里空间不够,J便帮他放着了。这本书的名字叫——《再见,墨尔本》,它既是一部旅行随感,同时也包含了一个关于暗恋的故事。
时间过得很快,几个小时后,广播里清晰的女声再次响起:“各位旅客请注意,这次旅途的终点站——南京,快到了,请拿好您行李,准备下车。”
结束旅程的他们,收拾好东西,相互告别,像所有萍水相逢的旅人一样。
只是,J没有注意到,《再见,墨尔本》的作者署名——林之楠。
书的扉页上写道:
“我们都是失败爱情里的旅人。
不是所有的爱都会有结果,但在爱情里,没有对错。
不要怨怪旅途的艰辛,因为,作为旅人,你留下了生命里最美的景。
并且,你还有机会遇见更美的景。”
(完)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