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一晒单前,我先总结本次618囤书行动的成果:6月18日-6月20日期间,我总共下了5个订单,买入图书32本,叠加用券优惠960元,实际支付695.9元。
尽管我有一点藏书癖,看书速度也不快,然而绝对不属于「为囤书而囤书」那类人。除了用于凑单的3本,其他29本书基本长期保存在关注列表中,时间最长的一本已接近5年,这次拿下完全因为促销力度很大,不想再错过了。
整理30多本书不算太轻松,我将它们分成几大类:收藏为主、系列补仓、优质单本、满减凑单。话不多说,马上开始简介点评,希望你能从中找到自己喜欢的那几本。
1.收藏为主
「看见台湾」是已故台湾导演齐柏林先生在拍摄同题纪录片时,从航拍的30多万张照片中挑选集结的画册。收到这本书之前,我正好通过B站看到齐柏林几年前在「一席」发表的演讲,十分佩服他敢于辞去公职,全身心投入到记录台湾之美的伟大事业中。
遗憾的是,齐柏林导演去年6月在筹拍「看见台湾」续集时因飞机失事坠落不幸遇难,也让这本画册充满了悲情色彩。今年4月,我逛书店时发现了这本书,很希望买下来做纪念,顺便为将来去台湾旅游观光做点功课。始于蓝天而终于蓝天,或许是另一种我们不曾领悟的美吧。
电商网站上,「深泽直人」的营销文案赫然写着「罗永浩力荐」等字眼,其用意不言自明。我不是锤粉,对设计理解也很浅薄,入手这本书理由比较简单:译者路意是我的微信好友。
路意是一位互联网创业者,如果你对用手机写作这件事感兴趣,或十分挑剔便签类应用的话,路意和他的团队开发的应用「Zine」可能会让你眼前一亮。
2000张历史照片,6000个历史词条解释,Getty Images供图,浓缩人类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把「照片中的世界史」收入囊中几乎不需要理由。
如此大手笔的制作,价格与重量都不太美丽,加上库存时有时无,这本书在我的收藏夹里躺了快5年,每次想清理都狠不下心。万幸这次活动临近结束前,我突然发现还有最后一本库存,叠加满减和优惠券,价格接近冰点。还需要说什么呢,搞定它!
台湾以外,我感兴趣的旅游目的地还有京都。「d设计之旅:京都」从包装到内容都是由日本团队完成的,本着「本地人更了解地方风物」的想法,加之有令狐磊等大咖推荐,我决定先买为敬,哪怕暂时去不了京都,起码还能当资料收藏。
2.系列补仓
读过作家李娟记录在阿勒泰生活的文字,喜欢她不疾不徐的朴实文风,之前陆续收入「冬牧场」「阿勒泰的角落」等作品。
不出意外的话,李娟的书只会买这么多了。没有冒犯的意思,即便还没读完全部内容,隐约感觉作者观察写作的对象有些单一,看多了容易乏味。
「读库」是我今年补仓的大头。我是在北京上大学时接触到的读库,喜欢过一阵子,后来觉得有些题材读起来太沉重,加之没有存放的地方,这几年一直都是年初买00系列用于存档。直到新家装修完又多出几排书柜,终于决定把历年没有买的读库慢慢补回来,目前2010年-2017年均已买齐。
很多人对日本文学的最初认知,可能来自村上春树、川端康成或者东野圭吾,但这两年我最感兴趣的日本作家却是伊坂幸太郎。2016年参加活动获赠他的「重力小丑」并读完后,一直希望再多买几本代表作翻阅,这次总算得偿所愿,不过预计全部读完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15年前我还在上高一,楼下与我关系不错的语文老师找我聊天,说我肯定会选文科,于是一定要将黄仁宇先生这两部作品送给我。说来惭愧,两本书被我从湖南带到北京,又从北京带回湖南,至今未翻一页,里面的纸张都泛黄了。希望这次重新下单可以敦促我尽早读完黄老先生的作品,提升我对中国古代历史问题的部分认知。
「地道风物」是中国国家地理团队策划推出的介绍国内地方风物民俗的出版物。国家地理曾经是我喜欢看的杂志之一,加上前四期「广西、湘西、黔东南、舌尖上的新年」选题都非常吸引人,本着对银川的好奇入手了第七期。第六期「民宿」今后再买,有些遗憾的是第五期「帕米尔」豆瓣评分(7.3)不高,估计只能放弃了。
对「福桃」的关注,源于部分美食公众号的推荐。去年买过第一期,大开本的设计读起来不会那么别扭,或许因为带有原版内容的印记,「福桃」给人的感觉有点异域风情,反而更有一丝吸引力。不过有朋友告诉我,不要被「福桃」的外表蒙蔽,其实它是一本「重口味」杂志,至于是不是如她所说,还得多看几次才知道。
喜欢摄影、色彩感受敏锐的同学一定都看过Lens杂志或关注了他们的微信公众号,「Lens·视觉」就是他们策划制作的深度影像阅读出版物。我可能对这类大开本Mook没什么抵抗力,基本上看到都会研究选题和内容,然后成系列地买买买。
虽然目前还没有完整看过一期,但整套书的设计语言以及大部分当期封面主题都具有一定的冲击力,发人深省。希望每期内容质量都足够稳定,毕竟一次买10本算是很舍得砸钱了。
3.优质单本
去年因为工作需要,我搜索关注了一大批有关传统工艺和匠人的图书,「留住手艺」就是其中之一。
事实上「我在故宫修文物」火了之后,我突然意识到原来很多看似落后的传统工艺,都蕴含着道法自然的规律,匠人们无论出于谋生或热爱传承下来的手艺,实则饱含几代人传承下来的宝贵记忆。我想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也希望下一代还有机会知道这些。
我是在关注本地一家独立书店时得知「悲伤省」的。这是书店楼下一间酒吧的名字,起初我以为它脱胎于诸如「借酒消愁愁更愁」这样的诗句,后来发现其实是一位诗人出版的散文集。全书内容围绕「乡愁」主题展开,开本不大,篇幅不长,感觉很有意思。
刚上大学那会儿,我有很强烈的新闻理想,喜欢搜罗各种访谈类图书,感受一问一答背后的语言交锋。现如今轻松搞笑的娱乐节目多了,严肃的访谈节目少了,为数不多值得看的几个里可能就有许知远主持的「十三邀」,而恰恰他也是许多新闻系学生无法绕过的一个人。
坦白说「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完后,我对许印象不太好,觉得他事儿逼、矫情,可时间长了又不得不承认,保持天真、率性,哪怕被群嘲也不动摇,居然还蛮可爱。单刀直入的时间长了,同样是一种风格。
北京求学那几年,我先是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随后又零散聚焦了2008年奥运会后,北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和困境。这是个宏大的命题,很多疑问至今没有答案,仍然处在摸索及争议之中,我作为一个半吊子爱好者,只能本着「未来可能有用」的态度持续关注,「大国大城」是近期这方面比较感兴趣的一部作品。
与「d设计之旅:京都」类似,「京都人生」同样是一部「本地人笔下的风物志」,对这本书的预期就是认识更多元的京都,希望不会太失望。
4.满减凑单
有两本不用我说大家都明白,剩下那本有点意思,原本只是为了凑单,拿到手还挺像那么回事,豆瓣评分(8.3)暗示似乎值得一看。
我对司法类图书长期保持兴趣,前年一边追着网上的「法医秦明」,一边把书架上的「当法医遇上警察」翻了一遍。假如这本书里面提到的11个案例有一半足够精彩,应该差不多就能值回票价了。
晒单点评到此结束,比整理年度书单还累。好消息是整体感觉非常划算,至于坏消息……以我每年最多看10本书的速度,这批书什么时候能看完又成了问题,更别提书架上还有上百本未读了。
(内心OS:看不完的通通卖给多抓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