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代代老师的分享
神经细胞有一个静息电位,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电位都是-70,也有一个阈值,如果我们的种种活动接近阈值,就会出现细胞放电带来的各种症状,比如:耳鸣、焦虑、发麻、失眠……通常这些情况都需要去检查呼吸,如果呼吸中吸长于呼,就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或者是呼吸频率过快……
现代人很多人的姿势都是处于一个“长期吸气”的姿势,比如翻肋骨。
只有有人主述:耳鸣、失眠、焦虑、去人多的地方心烦……都需要检查呼吸,特别是那种:很累但又睡不着的人,都要检查呼吸频率。
摊尸是可以减少应激反应的,“应激”贯穿生命体的整个过程,可以说人的一生是不断“应激”的一生。在工作中时,由于紧张,需要通过应激激素来维持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注意力集中,摊尸式中,皮质解除危险警报,激素的大潮消退,这种疲劳感和放松感自然而来。但平时,很多人无法放松,基本处在“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就如鼻子一样,在那样的环境里呆久了,感觉不到了,大脑是一样的,长期的处在应激状态下,根本不知道自己是紧张的。“以妄为常”
瑜伽的深层意义,我们需要深挖,不要仅仅停留在“大腿肌肉上提…”所以,传统瑜伽都强调“放松”。
动物遇到刺激后会在安全的地方用抖动等方式释放掉这些压力,经过教化的人类学会的是积存这些压力,压力就一层一层被掩盖起来了。感觉压力也会越走越深,成为身体的一部分衍生的组织。然后以身体或心里疾病的样貌显现出来。
上个月学习瑜伽理疗课程中,老师让我们每做完一系列动作,就要抖动手腕和脚踝,以小幅度动作去替代大幅度动作。如果能在小幅度动作中找到感觉,把这个感觉带到大幅度动作中,这样,大幅度动作就不会有强迫,从而出现应激。因为运动总是和应激一起出现,所以强迫的运动或者情绪化的运动方式,或者大量的运动都容易激惹起应激。从应激的角度看,运动作为逃跑和战斗的机体应答,必定伴随其他应激激素的波动。也必然对机体内部的自身环境的稳定形成冲击。大幅度大强度的练习,会伴随高强度的应激随之启动,虽然有些人可以协调对这种冲击的应激反应机制,但这显然是消耗了生命的储备。所以瑜伽练习中的“稳定”,非常重要,因为应激是“动态”,稳定可以减少应激激素:皮质醇。但并不是皮质醇不好,我们需要控制在一定量内,因为人类的大脑发展史是更多的需要感受“负面”,因为这样可以让我们生存下来,大脑感受负面比感受正面更拿手,因为这样可以持续活下去。这才是影响大脑的思维背景,大脑是为了让我们在恶劣环境下生存的,所以瑜伽理论会提到:大脑本身就是问题。为了生存,感知负面的情绪,大脑更具优势,这是更能影响大脑思维的背景。“活下去”是生命的最高原则,而活下去是艰难的,是一个抗争的过程,这会让机体组织、大脑皮质……长期暴露在一个高水平的应激激素中,可以一辈子出现机体的永久性变化,比如:暴饮暴食、失眠、肥胖……所以,瑜伽研究的是如何从大脑的模式里走出来。yogas citta vrtti nirodhah——《瑜伽经》第一章第二句话,这个是瑜伽的本质。
东方的东西,大智慧,坚定瑜伽的教学,并深入进去。不要停留在海面,海平面注定是波澜汹涌,深入到海底,海底是平静的、丰富的。
瑜伽体式是心理的生理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