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之唐代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之唐代

作者: AlexMao | 来源:发表于2017-02-14 21:16 被阅读88次

    各朝制度的关键在于相权的设置,所有制度都根据相权进行变化。汉代宰相“失职”,因为皇帝抢了大部分的权力。唐代之前,宰相是最高行政长官,到了唐代,相权就被分成了三个部分来进行执行。

    唐代的官职设置:

    唐代宰相的权力被分为了三个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个部门的行政长官中书令、侍中和尚书令都是三品官,一二品是元老用的虚职。

    中书省是负责决策的,中书省的长官是中书令,这个省的撰写诏书的,诏书在唐代称为敕。中书令下面还有中书侍郎和中书舍人。每当皇帝想要发个命令,就由中书舍人几个人每人各自写一篇诏书,中书令和中书侍郎在此基础上增减修补,形成诏书。然后诏书就发到皇帝那边,皇帝在诏书上画“敕”后,命令就会到达门下省去复核。

    门下省即是负责审核诏书的,只有门下省复核通过后,诏书才会发给尚书省去执行。侍中下面还有侍郎和给事中来负责审核。门下省可以驳还皇帝画过敕的诏书。这样就会出现浪费时间的情况。

    于是每次下诏书的时候,大家干脆坐在一起来先商量,其实这跟我们现在在公司里的做法是一样的。大家一起商量的地方就叫“政事堂”,中书和门下是必须要参加的政事堂会议的。

    而尚书省是负责执行的,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吧。因为唐太宗当皇帝之前做过尚书令,所以后来一直就没有尚书令了,只有左右仆射两个官职。尚书省的人一开始还可以参加政事堂,后来就不能参加了,他们只负责执行。

    所以经过这个流程,所有诏书都必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故说“不经凤阁鸾台,何得为敕”就是说要经过中书门下两省才能叫敕。

    再说尚书省,尚书省是执行部门。分为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都是负责什么的,六部都有尚书,每部下面有四司,共二十四司。《唐六典》是一部非常全面的巨著,规定了尚书省各个职能的所有细节,为后世所学习。

    唐代的地方政府:

    郡县制到了唐代演变成了州县制,每个州的行政长官是刺史(汉代的时候刺史还是监察官,到唐代就变成行政官了)。唐代的县比汉代的县小很多,而且分上中下三等,3000户以下为下等、3000-6000户为中等、6000户以上为上等。州也分上中下三等,10万户以上为上等,2-10万户为中等,2万户以下为下等。

    汉代的地方管的下级都是行政长官任命的,到了唐代,就都是中央政府任命了,这是一种集权。而汉代的行政级别分得特别细,每个级别都有各种细分,导致官员变动比较大,人浮于事,影响行政效率。

    观察使和节度使:

    监察的功能由观察使来完成。观察使分为“分察”和“分巡”,前者监察中央六部(不包括中书省和门下省),后者监察地方。观察使的问题在于外派出去之后,由于中央集权,观察使有比地方行政长官更大的权力,导致地方政府实际上变成了观察使、刺史、县令三个级别了。

    而节度使的问题更大,节度使指的是边疆地区的监察使,他们有调度所有资源包括军队的权利,所以出现了“藩镇”,占地为王,最后反而威胁到了中央,东汉末年和清朝都出现了这种情况,所以现在是不是也要防着呢?

    唐代的考试制度:

    九品中书制的意思是把所有人按照舆论的评价分为九等,所有人包括官员都要被打分,然后由大小中书来决定任用。这是在东汉末年时期曹操低下的陈群所设置的,因为当时找不到中央政府,所以才这么做。后续南北朝还沿用这种制度,导致乱局纷纷。

    科举制度在唐朝跟汉代的推举制已经不一样,需要经过考试。一个很好的进步是政府把政权公开给了大部分人,除了商人和工人和罪犯之外,所有人都可以去报名考试,而且只考一次,考上了就是进士及第。待到任用的时候,吏部再考一次。前面考学识,后面考能力。感觉有点像现在的高考和公务员考试一样。

    这种科举制度让很多人都愿意去参加科举,导致有很多人考上了但是没有官做,于是政府又开辟了各种职位给他们,导致机构臃肿不堪,所谓士无官、官无禄,而吏扰人,这是政权开放中的大流弊。钱教授认为,应该鼓励更多有才识的人去从事商业。

    唐代的经济制度:

    唐代早期的时候实行的是租庸调制度。租就是地的租金田租,庸是役,调是土产上供。田租只要四十交一,比汉代三十交一还少;服役每年只要二十天,比汉代每年三十天少;特产主要是丝织物和麻织物。这个制度主要目的是为民制产,有田有地有丁。

    唐代早期有非常完备的户口制度。“账”是壮丁登记册,“籍”是所有人口登记册,账是一年更新一次,籍是三年更新一次。州县要保存五比,户部三比,这样就可以查到15(9)年人口变化的情况。每年需要登记新出生的、成年的、退休的、死去的人的情况,工作量非常庞大。后期执行不力,很多该登记的都没有登记,直接导致租庸调制崩溃了。

    后来就开始施行两税制,即夏秋两次收税。这个制度按照人口收税,不管户口,也就是说你跑哪儿就在哪儿交税。这个好处是促进了人口的流动。缺点有二,一个原来租庸调制项目分得很清楚,两税制之后项目都同一了,但是后期又加上了别的原来已经涵盖在里面的税,导致双重收税;另一个是他的总额是按照某年定死了的,比如定位标准那年全国收了1000万的税,A州500万人交500万税、B州300万人交300万税、C州200万人交200万税,但是B和C的人口流动了一半到A,但是ABC还是交500/300/200万,结果A州的人口税就轻,B和C的人口税就越来越重,导致逃亡的流民越来越多。

    同时唐代纳税是要交钱不交物的,结果由于商人可以操纵物价,实物能换到的钱越来越少,农民的税负越来越重,贫富分化更加明显了。

    汉代的财政制度虽然想要轻徭赋,但实际上农民没有受到好处,都被地主占了。唐代的时候呢,商人不用纳税,但每个穷人国家都设法顾及到。所以汉代在上层社会节制资本,下层没有力量管;唐代注意下层,上层可以自由发展。汉代不让你过富,但也没有办法阻止下层的人穷,唐代允许你富,却不让你过穷。听起来有点像美国的制度。不过后期商人也收税了。

    唐代的兵役制度:

    汉代是全农皆兵,唐代是全兵皆弄。唐代的兵是中上等人才能报名去当的,而且自带装备。报名多了,就在州里面开出一片地来,成为“府”,类似今天的军区。唐代大概有四十到八十万的军队,这些军队不花国家一分钱,而且没有战争的时候还自己种地。

    文官分品级,武官分勋阶。但是武官其实只有勋阶没有实权,也就是说,你上校了,但你还是一个兵。

    这个兵役制度失败的原因:1、是这些优渥背景里出来的人,一开始皇帝还跟他们一起玩,后来不玩了,他们就被调去修花园盖房子去了,受人贱视;2、是出去打仗死了,政府竟然懒得管了;3、勋阶已经成为一种笑话,因为不管你多高勋阶,让你出去干活还是得干活;4、本来服役之后就复员回家,后来被派去边疆,后面没有人来就不能回家,服役遥遥无期;5、自己带的财物被上级保管,上级让加班加点,累死你然后就可以吞掉你的财物了。最后终于也崩溃了。

    最后没有人服役,政府只要雇佣外国兵。安禄山、史思明、李光弼这些人都是外国人。外国人在边疆占地为藩,最终导致军阀割据,胡族临制。

    唐代总结:

    唐代的制度对后世影响极大,因为上面描述的这些制度,基本都被后世继承下来了。唐代之后再也没有那样的盛世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之唐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jpx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