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地被一首诗歌打动,眼眶湿润。
是央视一档文化节目的视频:一首清代诗人袁枚写的《苔》被梁俊老师改编成歌曲,上了央视的舞台。这段时间在网上发酵刷屏朋友圈。
梁俊老师就是想通过这首诗,告诉这群山里的孩子们:“我们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
梁俊老师给了孩子们希望的种子,于是,种子种在每一个孩子心里,在他们的生命中开了花。
“在我心中,大山的孩子们也一样,找到生命的价值,等待绽放出来的时刻,我觉得这个比我们的外表重要。”
《苔》
前乡村教师:梁俊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如果没有那次眼泪灌溉
也许还是那个懵懂小孩
溪流汇成海,梦站成山脉
风一来,花自然会盛开
梦是指路牌,为你亮起来
所有黑暗,为天亮铺排
未来已打开,勇敢的小孩
你是拼图,不可缺的那一块
世界是纯白,涂满梦的未来
用你的名字,命名色彩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雁声依旧在,年少时对白
耳边音犹在,如风暖心怀
这首由古诗演变而来的歌,为何会刷屏网络?
《苔》这首诗,传递着“普通人也要做好自己”这样一种精神。向阳花木早逢春,而苔,却生于不见阳光的阴湿之地,可它不自卑、不埋怨,自生自灭,自得其乐。一个“恰”字,言尽其无人态。它可以像牡丹一般开放,但是否像牡丹那样被人赏识,它从未在乎。
对于这短首诗,其中的“学”字很重要,因为有榜样才会有方向,在榜样的激励下,青苔才有勇气开出自己的“花”来;
也不可忽略其中的“开”字,“开”显示了青苔自己的行动与作为,倘若没有行动,没有实践,青苔永远不会受到他人的赞美。
不用艳羡旁人,每个人做最好的自己,这个社会就会更美好。看过金庸小说的人还记得,往往在危急关头,名仕用尽武功也无济于事,而偏偏一个烧火僧或清洁工横空出世,挽狂澜于既倒。这些小人物,之所以那么厉害,是因为找准了自己的定位,耐得住寂寞打磨本领,而不是急功近利,只有每个人,每个岗位都这样把自己做到最好,才能铸就“工匠精神”。这“工匠”,不是大师;它是苔,不是牡丹。
做人做事向苔学习,不是让大家做不求上进的人。鼓励人胸怀大志,与勉励人做好小事,精神是一致的。大丈夫能屈能伸,难得是能屈。鼓励拥有能屈的本领、能屈的姿态,但不主张麻痹卑微者的精神,让人立志做小人物,安于现状。苔花虽小,神比牡丹。无论苔花还是牡丹,他们都是昂扬向上的,积极进取的。只有苔花也能怡然自得开放,才能成就百花齐放的局面。此如曼德拉所说,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
这,正是梁老师教给山里孩子与生活的泥潭对抗的正确姿势,也如节目嘉宾所说:平凡而卓越,才是教育的根本。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你盛开的样子会是怎样呢?
欢迎留言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