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天圆地方
《周易江湖》读书笔记

《周易江湖》读书笔记

作者: 李子花如雪 | 来源:发表于2018-11-08 01:50 被阅读55次

    《周易》到底怎么算卦

    熊逸老师在“熊逸书院”推荐《周易江湖》时说:“这本书是我十几年前写的,重点集中在分析《左传》卦例,但文风有点过于轻松了,油腔滑调的,很让现在的自己看不惯。不过这本书还是有点让我难以割舍,因为《周易》的基本问题都在这本书里解决掉了,所以这么多年我也一直没写那个早就预告出来的续篇。”

    《周易》是一本最古老的书,被称为“群经之首”、“文化之源”。《周易江湖》将玄而又玄、使人高山仰止的《周易》写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按照熊逸老师的风格,一定会招人骂的。果不其然,有的骂得还特别凶残。书中的很多观点也肯定是要毁很多人的三观的。对此,熊逸老师说:“我有充足的心里准备”。

    《周易》是探讨“变化”的书,内容有义理与象数两部分。义理提醒我们如何做人处事;象数则可用来占卜,揭示变化发展的趋势。

    《周易》到底怎么算卦,很多人搞不清楚,为什么呢?和搞风水的一样,山头太多了,各位大师用什么招的都有,那到底谁才最正宗呢?熊逸老师对待这种问题的一贯主张是:厘清事物演变的脉络,从最原始的文献出发。

    最原始的文献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四书五经”里的《易经》。

    一般所谓的《易经》,也就是《周易》,严格来说,这里面其实有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易经》,另一部分是《易传》,《易经》和《易传》一起构成了《周易》。《易经》(狭义的)才是现存的最原始的文献,而《易传》则主要是战国时期的一些学者为《易经》所作的解释和阐发,在时代上至少也要晚于《易经》几百年。如果我们把《易经》当做一本教科书的话,那么《易传》就是教辅。教科书和这些教辅被合编在一起,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易》。《易经》的内容很筒短,主要是占卜的话,而《易传》却借着占卜阐发了很多哲学思想。

    任职于台湾大学哲学系的傅佩荣教授,在《易经入门》这本书中介绍到:古代有“易历三圣”之说,首先画出基本的八卦,再将其重叠为六十四封的是伏羲氏。到了姬昌(后称周文王),他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达七年之久,就在牢中写下卦辞与爻辞。也有学者认为这一部分的作者包括周文王之子周公。到了春秋时代末期的孔子,特别用心探讨了《易经》,他开始撰述《易传》,这一部分的工作应该有后代弟子的合作才得以完成。《易传》又称“十翼”,有如十篇辅助的说明。

    从最原始的文献《易经》来看,我们能了解到什么呢?答案可能会让一些人很吃惊,在《易经》里既没有提到八卦,也没有提到算卦的方法。记录算卦方法的最原始文献就是《易传》,“十翼”里有一篇“系辞”,有史以来,第一次讲解了算卦的方法。

    宋代研究《周易》的出了好几位顶尖的专家,朱熹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最正宗的算卦方法,就是朱熹和他的弟子根据“系辞”连蒙带猜给搞出来的。这也算是在不靠谱的办法中比较靠谱的一个了。

    《周易》的算卦流程:从演算到查阅卦辞、爻辞,再对卦辞、爻辞加以解释,这就是一套完整的算卦流程了。

    熊逸老师在《周易江湖》里,详细的讲解了整个演算过程的每一个步骤,以及查阅卦辞、爻辞的运用方法。

    最后,熊逸老师推导出一个让人烧脑洞的结论:在《周易》的原初算法里,算法不重要,工具重要。

    在《左传》的算卦实例中,我们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在《左传》的算卦实例中,有一例是秦晋韩原之战发生多年之前,晋献公准备把女儿伯姬嫁到秦国去,就让史苏算卦,史苏算出一卦是“归妹之睽”,史苏解释说:“不吉”。

    如何“不吉”哪?史苏不仅从卦中预测出了韩原之战,连晋惠公在韩原之战中,乘坐的外国马拉的车,在关键时刻抛了锚,这个细节都算了出来。

    后面应验的预言就更神奇了:太子圉在秦国做了六年人质后,抛下妻子回到了晋国,在晋惠公死后接做了晋国国君,在做了国君第二年,就被新近回国的大伯重耳赶下了台,在逃到高梁的时候,被追兵所杀。

    像这样的算命实例,《周易江湖》里讲了很多,甚至还有一卦算出来八辈子的,无一例外,都是神算。

    不管他们的解卦过程我们觉得多么不靠谱,但毕竟他们的每一句预言最后全都应验了。

    咱们再接着说韩原之战:

    做了秦国俘虏的晋惠公,在囚室里追想往事,想起史苏当年的每一句预言,不禁感慨万千:“当年,我家老头子要是听了史苏的话,不把伯姬嫁到秦国,我也不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啊!”

    和晋惠公一起做了俘虏,并被关在一起的大夫韩简反驳说:“咱们先得搞明白占卜算命的原理:事情刚刚发生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它未来发展的一些端倪,这些端倪就是“象”,事情发生之后,愈演愈烈,头绪纷繁,这些头绪就是“数”,它们都可以通过《周易》来研究。事情的发展顺序和算卦有什么关系呢?就算他老人家当初听了史苏的话,没把伯姬嫁到秦国去,他留给晋国人还不照样是个烂摊子!《诗经》里有一句说得好:百姓的灾祸不是老天爷降下来的,全都是人作的孽!”。

    韩简这是暗讽晋惠公:“您今天落到这个下场,还不都是自己作的孽,关老天爷什么事,关你死去的老爸什么事,关人家史苏什么事?”

    韩简这番话表现的是春秋时期的人对占卜算卦的另外一种态度,和周朝的开国先祖周武王、周公旦他们是一脉相承的。

    《左传》重在记事,很能反映周代上流社会的主流观念,《左传》记载有很多算卦实例,我们也许不能确定每一件事到底是真是假,或者分辨出每一件事有几分真、几分假,但这么多例证汇集在一起,那些古人是怎么算卦的,怎么解卦的,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们观念上的真实。从《左传》入手,才最能够把握《周易》的要领。

    至此,熊逸老师又给出了一个烧脑洞的结论:从史苏对韩原之战的预测看春秋时代的算卦实例,管窥一项重要的解卦方式:到底怎么解读卦象,其实连卦、爻辞都不太重要,最重要的就是个人发挥的手段。

    《易经》的鉴往知来,是出于深刻了解人情世故,人对吉凶祸福的意愿,以及未来变化的大致规律。

    易学里边有句名言:叫做“善易者不卜”,意思是一个精通易理的人,完全可以未卜先知,也就没必要靠占卜来预测未来了。至于他何以做到未卜先知,这可以有玄奥和朴素的两种解释。

    玄奥的解释是:善易者己经修成半仙之体,有神秘的灵觉来洞悉宇宙的奥妙。朴素的解释是:《易经》阐释了许多诸如“物极必反”、“阴阳相济”之类的物理与人生的基本规律,只要你掌握了这些规律,自然拥有了一定的预测能力,所谓“君子见一叶落而知秋,尝一勺而知鼎镬”。

    譬如,政治上的人精们一般既不会两面作战,也不会两面示好,而是拉一派打一派。那么,如果敌人只有一派又该如何呢?这也很筒单,先分化敌人,把一派分化成两派,然后还是拉一派打一派。在有些典型的历史场景中,我们会看到,这种拉和打是持续进行的,打掉一派之后,当初拉过来的那一派又被分化为两派,再拉再打,不死不休。

    把这种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的大有人在,你如果了解了这个规律,就会对很多事情作出准确的预测。所谓“善易者不卜”,就含着这个道理。

    熊逸老师对“善易者不卜”这句话有一种很私人化的理解,那就是:你只要搞清楚了《易经》占卜的核心原理和历史流变,自然也就不相信这一套了,自然也就用不着占卜了。

    “罗辑思维”有一期节目讲的是《神判法》,非常有启发。神判法乃是人类低级阶段所普通采行的,借助神力宣示证据或直接进行判决的社会强制性规范,借助神的权威,不是为了追求公正,而是为了让众人无条件信服。而《周易》对于儒家来说,不也是神判法一样的工具吗?

    占卜算卦原是周朝统治者神道设教的愚民术,但时间久了,自家人也信以为真了。

    这使我想起了熊逸老师在《王阳明:一切心法》一书中的一句话:信什么往往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信点什么。

    熊逸老师是真正的隐士,神龙见首不见尾,没有几个人知道他是谁。熊逸老师说过:“我对社会确实有疏离感,好奇心会重,但感情会淡,所以我写东西,既无意弘扬什么,也无意批判什么,仅仅是爱智求真而己”。

    熊逸老师用轻松简练、提纲挈领的方式,让我们的知识积累得以飞速提升,让我们的视野更广阔,让我们的视角可以更自由的切换。

    看完《周易江湖》,我们对待国学的态度不会像以前那般仰慕,对国学的认识也更加客观。不管国学还是西学,都是人类文化的结晶,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也都有糟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才是最好的学习之道。

    “熊逸四大定理”

    各自相信各自的神灵,各自预测各自的未来——对占卜的需求是一切种族所共有的,有需求就有供给。

    最后我把“熊逸四大定理”偷偷送给你——你能耐着性子看到现在,咱们是真的有缘。

    熊一定理:人类,尤其是女人,需要的往往并不是正确答案,而是最接近,但不完全等于心里预设值的答案。

    熊二定理:人类,尤其是女人,需要的往往不是明白的答案,而是糊涂的答案。

    熊三定理:人类,尤其是女人,往往只会记住愿意相信的东西,而对不愿意相信的东西却很容易忘记。

    熊四定理:在很多时候,算命的作用等于筛子。

    顺便提醒有志于算卦跑江湖的朋友:你在给别人算命之前,先要摸清他的心思。一定要好好研究心里学,对你未来的事业而言,精通心理学,远比精通《周易》重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明明似我:看完了,总觉得你的文章好深刻,要花心思读。:blush:

      本文标题:《周易江湖》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jxi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