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跟魏老师学吟《诗经.秦风.车邻》:
“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未见君子,寺人之令。
“阪有漆,隰有栗。既见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耋。
“阪有桑,隰有杨。既见君子,并坐鼓簧。今者不乐,逝者其亡。”
魏老师解说这首诗时,说到了它在不同评论中的多个主题,但她赞成这诗是赞美秦仲的。因为《毛诗序》:“《车邻》,美秦仲也。秦仲始大,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焉。”(《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这是说秦仲开始,秦国的礼乐侍御开始建立吗?
刚听了个开头,就有电话打进来,等打完电话,我已经跟不上魏老师的课了。只是听到魏老师又说到这首诗讲礼,说到人富贵了,曾经共苦的人就不可以再把以前的贫贱事拿出来说;说到范蠡帮越王勾践复国后主动归隐;说到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等。“阪有漆,隰有栗”“阪有桑,隰有杨”就说明了人如树有在高处和在底处的不同。我不知道魏老师是怎么把话题引到这个方面上来的,我确定我听乱套了,这中间我肯定错过了重要的东西。
听完课再读这首诗,看看它的白话译文,我还是不明白老师今晚到底是讲的它的主题到底是什么,读起来这首诗似乎和秦仲没啥关系,没看出哪里赞美秦仲了。
没办法,我只好去求助度娘。
只是网上的分析更是丰富多彩,不少解析的是一个上升期贵族去拜访朋友这一主题,也有不少是解释为这首诗描写的是宫廷妇女渴望见到君主,表达了对青春年华逝去的叹息。这比魏老师的解释又多了几个主题。
只是我还是不知道为什么说这首诗是美秦仲的。再查网上,又看到如下解释:
宋·朱熹:“是时秦君始有车马及此寺人之官,将见者必先使寺人通之。故国人创见而夸美之也。”(《诗集传》卷六)
清·方玉润:“美秦君简易易事也。……未见时如此严肃,既见时如此简易,不惟尽宽礼数,且能备极宴乐。”(《诗经原始》卷七)
今·陈子展:“《车邻》,美秦仲始大,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并其君臣之闲暇燕饮相安乐而作。”(《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看到最下面陈子展这则,我感觉“美秦仲”的主题和原诗对上号了。只是错过了魏老师的那段直播,我还是没确切明白老师怎么把话题引到“能共苦不能同甘”上面去的,难道老师是用后来君王“能共苦不能同甘”的做法和秦仲与臣子做比较这个角度说的?可是想想也不是。我很懊恼错过了老师的重要讲解。
在反复查找中,网上的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经历几千年历史长河的冲荡,《车邻》究竟写的是什么,已变得不那么重要。美王也好,策士也罢,甚至作诗的“贵族妇人”也好,他们统统可谓“俱往矣”,已不影响今天对这首诗的艺术欣赏了。在今人看来,令人赞叹的是几千年前诗人的那副笔墨:写车马之盛,写侍御之盛,气度是如此恢宏不凡,仅用寥寥数字便显出雕龙刻凤的神韵笔锋;在写礼乐之盛时,瑟簧齐鸣,欢乐场面由此可以想象,也不由使人产生更多的联想。也许诗人由此而生“及时行乐”的思想倾向,并在诗中流露出来,但这是统治阶级的固有历史局限,绝不会因此而影响这首诗的艺术感染力,更何况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安定。试想,如果国内动荡不已,统治者能有条件那样行乐吗?若要求他们“居安思危”,那就不是当时的统治者了。
是呀,此刻魏老师是怎么把话题引到等级礼制上去的似乎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在解疑释惑的查找过程中对这首诗有了更多的了解。如此,可以安然入睡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