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不中用吗?
从小被鼓吹的梦想熏陶得忘记了中庸的美好,美好的中庸却能让你记住梦想是用来实现的。有句话很好: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去实现它。这句话貌似很中用,却很不中庸。但是中庸的自己才能一直记住最好的方法是实现它,做到才能得到,也才能证明自己的预言是用来实现的。
正态曲线是人类能力的客观呈现,中等程度水平的占最大比例。如果你是不偏不倚的中等程度能力的人,那么自称中庸之人,也不会是过高过低的评价。而科研成果却是长尾曲线的,位于曲线前段的高端成果竞争非常激烈,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难于出成果,这是极少部分人的领域;而尾巴部分能顾及到绝大部分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也许是最好选择,尽早出成果多捡芝麻,占据先发优势的制高点会对自己以后的冲刺具有战略意义。中庸的人需要策略。
编程是个快速发展的行业,知识更新速度很快,C++17都更新了,往往学得比知识更新的慢,学习总是落后于更新速度。但是这意味着什么?需求越来越需要技术进步、越来越需要编程从业人员,这意味着市场蛋糕在快速变大,增长的人才供给落后于市场规模的增加。这与十年前建筑业赶上中国城镇化大潮,造就王首富,造就无数土木人财富梦想是一样的。而编程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是热门行业。门槛低、轻资产、机会多的特性让每个青年都垂怜不已,奋勇上前。从大流的去学编程也许会让自己不突出,但是至少会在时代浪潮的裹挟下推动你较为轻松的前进。中庸的人需要与时俱进。
掌握了一门技术很难,掌握一门技术的思维模型没那么难,掌握多门技术或学科的思维模型却也需要大量阅读与实践。一把技术的“锤子”能让你敲好无数“钉子”,解决单元的很多问题。多套思维的模型更能让你解决多元的问题,社会是复杂体系,社会人会面对多元问题,那么一门技术的“锤子”并不能解决一个多元的社会问题,甚至一个多元的人生问题,所以多锻炼脖子以上的部分,多角度提问与开放式思考,通过学习多学科来训练多思维模型的大脑就很有有意义。就像张家界的峰林,一座高峰别人才会关注,光有一座高峰别人不会来张家界;一个人没有突出的一个学科知识或技能,别人不会关注,光有一座高峰到达喜马拉雅山的程度别人也来不了你那看不到你的风景。群峰环绕、一峰突起的多学科思维模型是绝佳的人生向导。中庸的人需要智慧。
中庸,我觉得中知、中信、中行,是很好的中庸的三个表现。知道自己中等,勇往直前的努力很重要;对所有事情保持中等程度的信任,会让未来的羁绊影响中等;适度的执行力,有规划有调整的人生节奏,健康节制的生活才会有无限的发展可能。中庸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做到很难,但是却很有必要去学会,毕竟中人不能中庸会更难成上人,因为上人更会中庸!
也许此文赋予了中庸很多别的色彩,但是“中庸”这个词每念一遍能让我回想起中庸对于我的警示,望与佳友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