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之作,文责自负!
每天利用吃早餐和晚上临睡前的一段时间来看书,居然也看完了几本书。算下来,大致有《中篇小说选刊》第三期,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和南帆的《马江半小时》。另外还有一本正在时行中的《瓦尔登湖》。
《我们仨》这本书是在大街上"书称斤卖"的书摊上捡的漏,还有一本是杨先生的剧本集,都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书。在我结账时,老板很奇怪地说还真有这本书啊刚才有人问我还说没有呢。
书拿回来的当天,我就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并很快就读完了。当时并没有什么强烈感觉,只是觉得好看。重新拿起这本书来读,是在杨先生去世后的第二天。
杨先生是我喜爱的作家,也是我最崇拜的女性,对于她的辞世,我的心里充满了伤悲。为了纪念她,我从书架下取下《我们仨》这本书,决定再认真地阅卷一遍。让我没有想到的,我已经不能平静地面对这本书了。
第一部虽然只有简简单单的一页,却已让我泪眼婆娑;读第二部时,只能用泪如泉涌来形容我当时的状态了,我几乎是抽噎着读了一半,不忍往下读了。直到两天后,觉得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了,才又重新拿起书来,从后面的章节开始一点一点往前读。
书读完了,心却还留在书里,感受着他们一家三口温馨、踏实、祥和的生活,"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这是他们对人生的态度,也是他们最简单的要求。
可惜,"世间好物不牢坚,彩云易散琉璃脆",一家三口先后失散。而所谓的家,也成了"旅途上的客栈"。而现在,杨先生也去了,我不知道是该伤悲她的离去,还是该祝福他们一家仨口在另一个世界的团圆。
《瓦尔登湖》是几年前一位朋友推荐的,从网上买来后,也曾读了几页,但正如这本书的译者徐迟先生所讲的,读这本书的时候,必须要心静下来,否则会读不下去。所以,我每次都是读个开头,就读不下去了,只好束之高阁。这次搬居新家,地处偏远地带,又无闲人打扰,想着可以静下心读了,就又拿了出来。起初,倒也读了进去,而且颇有收获。对梭罗先生的真知灼见忍不住拍案叫绝。但毕竟身处红尘,俗事缠身。这几日公事、私事相扰,心又变得浮躁不安。每次眼盯着书,心却在书外游弋,索性放下不读。
从书架下取下的第三本书名叫《马江半小时》。这本书是去年双11时,由《中篇小说选刊》编辑部创建的微信群搞了一个抽奖活动,我有幸得到了这本书。是由福建籍作家南帆所著。
书寄回来后,我打开大致翻看了一下,并不是我喜欢的小说题材,而是一部史料类的图书,立刻失去了读下去的热情。这次在找一本代替《瓦尔登湖》当睡前图书的时候,偶尔看到它,想到既然得到了,何妨一读?就随手拿了下来。其实心里对自己能否认真读完它,没有信心。
为了让自己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我采取了诵读的方式,一字一句地读出声来。结果当天晚上,我就读完了200页的一半,而且是很认真地读完,一个字都没有落下。当然,我能坚持下来,并不只是因为这种看书的方式,而是这本书确实吸引了我。
对于清朝的海上战争,人们熟知的是甲午战争,那是一场很激烈的战争,最终以清朝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告终。而《马江半小时》则给人们真实地还原了发生在清朝的另一场海上战争,那就是1884年农历的七月初三发生在福州马尾港的战争。这场战争发生在中国和法国之间,仅仅用了半个小时,中国的十艘军舰就全部被击沉,共有796名将士在这场战争中阵亡。而法国的阵亡人数是62。
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给我们一点一点剖析了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他沉着的讲述中,一个腐败的政府,一群昏聩无能的官员,都呈现在了我们面前。我似乎也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看到了那被炮弹击中的船舰正在下沉,看到穿着清服的将士在作着最后的反击……
在这场战争里有这样几个数据:在战争发生之前法国军舰闯进中国马尾港,在中国的领土待了40多天,而中国从政府到官员无一人提出异议;一场30分钟就结束的战争,让清政府20年的积累灰飞烟灭。
而更让人叹息的是,战争结束后的清政府并没有对战争失败原因进行总结而是为了平息民愤,将两名官员发配边关了事。于是,十年后再次上演了一部同样悲惨的甲午战争。
前车之辙,后车之鉴,但愿这样的悲剧不要再发生。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64427/54b9363717b05014.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