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0752931/3d593b0eb37f62d0.jpeg)
新学期开始了,全校又一次复习了上级部门关于不得按学生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列名次等方面的相关文件的学习,强调了对学生评价的应采用等级而不是分数。
无语至极的规定!!!
就算是等级,也是有A、B、C、D之分,如果学生会因89分和90分的一分之差而自尊心受到一万点伤害,那么当他站在B等级上时,心灵同样要受到刺激,而当他处在D等级上时,无论怎么美化描摹,从成绩上论他都是一名货真价实的差生了。当然我们现在不允许称之为差生,曾经改叫后进生,又改叫待优生,现在也可以叫做D层次学生。可是你觉得换个名字就能改变他的身份了?自尊心就不受刺激和伤害了?
我承认并确实认为学生上学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评价学生确实不能唯分数论,学生在学习中收获的却也并不仅仅是知识。一方面,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每个学生也在潜移默化地培养自己的“学习”的能力,上学所学的知识是有限的,在工作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地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能力是伴随我们终生的,这种能力不能独立培养,只能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无声无息地形成。另一方面,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在培养个人的良好品质。比如“认真负责、勤奋进取”这种随口可说的良好品质,在学习不错的学生身上都能发现,可以说这样的品质成就了学生的学习,但反过来学习也在不断地磨砺学生的这种品质。再比如我们知道有些人先天数学就是学不好,这当中有些人一直在努力地学习着数学但是数学成绩一如既往地不怎么样,可还是在认真努力学习着数学,在这个过程中这部分学生就是在展现和磨砺着自己“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品质。我们不是在战争年代,不能通过两万五千里的长征来磨练自己“毅力”,但是我们却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在不断经历克服学习挫折的过程中来培养这种品质。这个时候数学成绩的高低并不能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
然而,一个认真负责、勤奋进取、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学生即使数学学不好,良好的品质决定了他必然在其他一些学科上会有不错表现,当七八门功课的总分加起来,总成绩也许不会那么优秀,但是通常他的成绩也不会特别低,最不济是中等偏下点而已,总评沦落到差生的可能性极低。单独一门学科成绩的高低不能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各门功课加起来之后总成绩还是基本上是能够比较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的。
所以我们才会有学习好的学生似乎样样好,成绩差的学生似乎样样差的感觉,这一感知在大多数情况确实成立。所以用分数来评价学生本来就是一种比较客观公允的评价方法,反对用分数来评价学生的看法反倒是走了极端。任何一种评价方法都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人,我们应该在分数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补充丰富评价方法。
因为有些人心灵脆弱无法承受考试成绩差而要死要活就取消排名次,是教育的更大的不公平,少数人的一票否决权伤害的是更多人的利益,大学的录取本来就是按分数排序进行的,不排名次既不会改变他成绩落后的事实,同时也影响了其他人对自己的客观判断。中国人都知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孙子兵法,没有了排名更多的人失去了方向感。真实案例:一位曾经的同事的哥哥嫂子都是高学历的人,在不排名的时候以为自己孩子基因很好,学习肯定不差,学校给的等级也很好,后来从同事那里得到了排名才发现照着当下的水平发展来看,中考会成问题的,一时间忙的鸡飞狗跳,四处去补课。
作为成年人,我们都深深地体会到了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历经挫折之后的我们要么在良好品质的支持下继续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去直面生活,要么就是怨天尤人满怀负能量拖累亲朋好友,甚至于危及社会。人生的评价无处不在,人生的差评经常看见。有些人从小一帆风顺,从未经历挫折,工作中的一次挫折就可能让他一蹶不振,而有些人从小学习成绩不好,历尽挫折,工作之后百折不挠,抗挫折能力极强。
归根结底,对于因为自尊心而回避分数排名是一种教育的消极应对方式,家庭和学校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抗击挫折、承受失败的能力,从小就要学习如何直面自己的现实。
何况,学校每学期对学生的评价本来就不止学习成绩这一项,学生的思想品德、日常行为,纪律卫生等等方面都存在于学生评价中。
![](https://img.haomeiwen.com/i10752931/85cb9c9e1b7cf98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