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陶渊明

作者: 暴雪迷途 | 来源:发表于2023-10-04 14:26 被阅读0次

    陶渊明应该是很多中国诗人的精神归宿。他的归隐,他的桃花源,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甚至毫不夸张的说,他和屈原共同构建了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

    但说句实话,我小时候并不知道陶渊明,甚至读到他的诗最早已经到是初中了。那首诗是《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斜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初读这首诗,单觉得清汤寡水,索然无味,如同嚼蜡。但随着年纪的增长,反而能够逐渐体会到诗中的韵味。也许,正如世人对陶渊明的认知一样,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大家都认为陶渊明不过是个不合群的隐士,其次才是三流蹩脚诗人;等到隋唐之际,人们忽然发现原来这个陶渊明还是很有水平的,写的诗清新自然,极具真我,是诗中的上乘之作;再后来,北宋年间,随着大文豪苏轼等人的推崇,,世人终于发现原来陶渊明的诗竟然可以超越盛唐,李白杜甫与之相比都要稍逊一筹。就这样,陶渊明的诗作从最开始的被人诟病,到后来的被认可,最终被世人意识到了巨大的文学价值,这其中的艰辛,真不是一两句话能够概括的。

    然而,如果陶渊明活着时知道这些,恐怕他也不见得会多兴奋。毕竟他已经是归隐之人,不在乎物外了。

    可真实的陶渊明却又复杂得多。他本是东晋世家,他的先祖是东晋有名的陶侃,虽然到了他那一代,家族已经式微,但祖先的荣光还是时时刻刻激励着他;可是他生活的年代却又处在晋宋之交,在那个时代,整个国家都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贪官污吏到处横行,而陶渊明又是个不能和恶人苟合的人,只能一次次的做官,辞官,终于发出了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的感慨,于是归隐南山。

    陶渊明的内心还是经过了无数次反复挣扎,也许他还是纠结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吧。然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太大,在无法实现自己理想的情况下,他终于选择了回归田园,虽然生活清苦,但能够获得内心的宁静。也许,再某一个夜晚,陶渊明在独自行走于南山脚下的田埂间,望着天上那一轮明亮的月亮时,他的内心越发平静,思维却在无限拓展,在一刹那的灵光的指引下,他创造出了桃花源这一理想乡。而正是这一理想乡,为中国文人提供了暂时的精神避风港,更为全体中国人描模了一副对未来期望的诗意画卷。

    也许,到了四十岁、五十岁,我对陶渊明的诗,会有另一番理解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说陶渊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kmy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