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翻牌率最高的篇目《背影》,今年又荣登热榜,我校一个年轻教师抽中了本课题。这个名家上烂了的课题,让一个小姑娘推陈出新把握文本,着实有点强人所难。即便是教了好多回的老教师在处理起来也是不能那么带着学生悟透文本。所以需要进行头脑风暴集思广益。
根据自身情况选取切入点
授课老师很年轻,还没有成家,正处于跟朱自清当面差不多的年纪,我们的孩子就更小了了,处于青春期青涩的年纪,所以对父亲形象的解读停留在了父亲爱孩子、呵护孩子的父爱的表面,不成深入研究父亲为什么要为一个二十多岁,从小就离家独自外出求学的儿子,送行,铺座位、买橘子,此时父亲是怎样想的?动力和原因是什么?都说父爱是粗犷的无言的,而此时父亲的言行举止却是细腻的温暖的。
文章开篇交代背景:亲人逝去,父亲的“赋闲”,只能回家变卖典质。用文中的话来概括:“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家道的中落、亲人的离世,自己的失业。让那个曾经为工作奔波无暇照顾家人的父亲停下了脚步,面对如此的困境,他才幡然醒悟,对他而言,亲情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对儿子做起了从未有过的照顾,为他送行、铺座买橘子,以求极尽所能的去补偿孩子。朱自清先生全文写了很多『嘱咐』『踌躇』他的动作也都是『忙着』『攀』『缩』『倾』『蹒跚』『显出努力的样子』他对孩子的态度也是『终于忘了不好,终日惦记着那些好』
买橘子的细节描写更能体现出父亲此时的艰难。借鉴黄厚江老师一线贯穿的文本解读方法,提出让同学们找出最能概括父亲此时处境的词语。“不容易”从哪里读出父亲的不容易?攀、缩、倾等词写出了父亲的努力,动作的迟缓,买橘子得吃力。还可以带着学生思考仅仅是买橘子不容易吗?通过前面的分析可得出生活的不易、支撑家庭的不易。家庭如此拮据了他还坚持给儿子买橘子,充分说明了父亲对儿子的态度,不计前嫌主动示好补偿过错希望孩子能原谅他。
然而主动的示好儿子确不领情,从文章中那些地方能看出来?此时的朱自清与父亲,关系并不是很亲近。
二人隔阂由来已久:正如文中所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至于为什么,文中并没有写。正如周锦在《朱自清作品评述》中说:“他在扬州八中工作时,父亲向学校交涉代领薪水,朱自清不得已‘辞职’出走,从此父子很少来往。”
父亲的无微不至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父亲的再三叮嘱,在儿子看来是觉得婆婆妈妈,心里总“暗笑他的迂”。朱自清在这里写出自己对父亲的不耐烦,就越能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无言的爱,更写出了一代又一代父子之间的真实感情:父爱的细腻,以至于不让人察觉;儿子对于父亲的爱,又是那么的不理解,甚至是拒绝。
这种状态像极了放下大多数亲自的关系,父母一方无私奉献,孩子一方视而不见。
也许正是这样的境遇和关系,多年以后,才会让朱自清“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