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大项目随笔-生活工作点滴
一份全面的“实施规划详细方案说明书(上)”是怎样的?

一份全面的“实施规划详细方案说明书(上)”是怎样的?

作者: 卧枕江山 | 来源:发表于2019-07-08 15:12 被阅读46次

    全部产品所在的店铺地址:https://www.axureshop.com/shop/3039
    本人最新项目原型设计(大项目)完整版高保真实战原型(UE&UI)设计(PC端)地址:https://www.axureshop.com/a/674824.html
    与此相关的完整版高保真实战项目(UE&UI)原型设计(针对于全息中继器组件)地址:https://www.axureshop.com/a/249709.html
    与此相关的完整版高保真实战项目(UE&UI)原型设计(PC端+手机端)地址(这个性价比很高,推荐路过的朋友购买):https://www.axureshop.com/a/234122.html#comment-287804
    与此相关的完整版高保真实战项目(UE&UI)原型设计(手机端)地址:https://www.axureshop.com/a/246479.html
    与此相关的完整版高保真实战项目(UE&UI)原型设计(PC端)地址:https://www.axureshop.com/a/298707.html

    在这里我就接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并拿出曾经给负责的一个项目撰写的实施规划详细方案说明书来作为案例给大家展示一下,写得不好,其中也有很多欠缺之处,愿朋友们看过之后能够给出很好的批评,咱们在这里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1 市政行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状况

    1.1 引言

    1.1.1 文档目的

    具体有以下几点主要目的:

    • 实现基本建设计划和设计需求,衡量设计方案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 规划正常的实施流程,有计划地开展各项实施过程。
    • 及时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提供依据,为整个项目的各个方面做好保障措施。
    • 协调项目开发团队与时间之间的合理关系,以保证工作顺利的进行。
    • 为项目后续的各项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保证措施。

    1.1.2 文档约定

    通过以下几点核心概念进行约定阐述:

    • 为什么要把这个平台做成企业平台。
    • 做这件事件体现什么价值。
    • 做这件事情总架构是怎么设计的。
    • 平台的功能架构(子系统或者子功能为这个管理平台带来价值)。
    • 在这里要做什么事情(架构设计,组织保障,管理流程,需求调研,进度跟踪,培训各参与方怎么使用)。
    • 做这个平台的条件。
    • 项目增量的一套方案,扩充的流程是怎样的。

    1.2 建筑信息化技术的概念

    1.2.1 建筑信息化背景

    建筑业信息化概念是1975年在美国首次被提出,但当时受制于技术未能实现。我国在2003年由建设部颁布了《2003—2008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我国要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建筑业跨越式发展。

    1.2.2 建筑信息化概念

    建筑业信息化是指运用计算机、通信、控制、网络、系统集成和信息安全等技术,改造和提升建筑业技术、生产、管理和服务水平。

    1.2.3 建筑信息化发展阶段

    建筑信息化发展阶段依次是“手工、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2000年的“甩图板”运动使得CAD技术实现了从手工到自动化的革命,2008年参与“水立方”建设的BIM技术开启了我国从自动化到信息化的转变,我国目前处于BIM技术的推广应用阶段,即从自动化朝信息化转变的阶段,同时以网络平台和电子商务为基础的网络化发展阶段也已开启,与信息化阶段同步发展。

    1.2.4 建筑信息化的内容

    建筑业信息化是指从建筑企业规划、设计、建筑施工、竣工验收等整个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逐步提高建筑业集约化经营管理程度,使信息对建筑业的贡献达到较高水平的过程。建筑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建筑信息化技术的市场趋势

    1.3.1 建筑信息化的发展目标

    《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

    发展目标:“十三五”时期,全面提高建筑业信息化水平,着力增强BIM、大数据、智能化、移动通讯、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建筑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建成一体化行业监管和服务平台,数据资源利用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较强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和信息化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建筑企业及具有关键自主知识产权的建筑业信息技术企业。

    1.3.2 建筑信息化的建设规划

    《XX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十三五”规划》:

    (一)大力推进智能管理平台建设

    构建城乡建设和管理综合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整合工程建设、城市运行、城市综合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信息平台建设。完善房屋管理、城管执法、燃气监管、道路照明管理等信息系统和服务平台。在现有城市综合管理网格化平台、综合交通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市场管理信息平台、地下空间信息基础平台的基础上,基于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和电子政务、政务外网基础设施资源,推动本市城市管理综合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设,汇聚城乡建设和管理行业以及公安、工商等其他相关部门的基础数据,构建城乡建设和管理数据资源中心,实现各行业信息共享交换。

    (二)推进建设管理智能化

    发挥信息化在城市综合管理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的融合。探索构建城市信息模型(CIM)框架。按照城市管理精细化、可视化和社会治理协同化、透明化发展需求,加强互联感知、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技术的应用。以人口、法人、空间地理三大数据平台为基础,以城乡建设和管理领域共享平台为切入点,推进城市综合管理相关数据资源的内部共享和对外开放,建立基于数据共享的协同化决策和管理机制,提升市场化的数据开发利用水平。探索多样化互动技术应用,创新公众参与载体。

    (三)推广BIM等技术应用

    推进互联网+、BIM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在建设行业的广泛应用。打造互联网+、BIM+工程建设和城市管理的发展新模式,建立健全BIM技术应用相配套的政策标准体系和推进考核机制,创建国内领先的BIM技术综合应用示范城市,加快推进BIM技术广泛应用。

    (四)加强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信息化技术与城市综合管理融合应用,聚焦监测预警、城市防涝、水环境和燃气安全、工程抗震等,以地下管线和市政设施等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管理为切入点,探索信息技术与地上地下城市基础设施安全预警及运行保障的融合运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监测预警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智慧照明,探索道路照明灯杆综合利用,为新能源汽车充电、移动通信、公共安全等提供空间载体,建设以智慧照明为核心功能,融合绿色能源、智慧安防、应急指挥、无线城市、智能感知和信息交互等功能的智慧照明网络。

    《XX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

    提升传统企业信息化水平。大力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建立和完善本市贯标服务认证体系。推广数字化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关键技术装备、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鼓励骨干企业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集团智能管控等系统的深入应用。引导产业链协同生产平台建设,深化研发、制造和服务等环节的协同应用。面向中小企业推广行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应用,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

    促进绿色安全生产信息化。鼓励企业充分利用物联网实现能源消耗数据的自动采集,开展能效综合评估、节能潜力分析、能源综合管理、能源集成优化等应用,探索建设覆盖各领域的能耗在线监测系统。鼓励重点行业企业建立事故监测、应急处置、流程追溯、质量控制等系统,完善工控系统安全管理的信息化支撑体系。

    1.4 建筑信息化技术的价值分析

    1.4.1 建筑信息化的价值体现

    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已经从单一的系统应用软件向大型综合管理系统过渡,集成了企业经营活动的核心系统,涵盖了企业管理与经营活动多个业务系统,形成了统一的企业信息管理门户、基础应用平台、数据报表平台、管理决策平台。解决了建筑施工企业传统的多层级多专业跨系统的综合性大项目管理难题,能够实现高效的集团式管控模式,引领企业管理创新、转型升级,由过去的速度规模型发展向面向客户的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为企业精细化管理提供助力。

    1.4.2 建筑信息化的核心价值

    (1)实现管理规范化、精细化

    建筑企业以经营项目建设为核心,完成的产品是交付工程项目,最终目的是体现企业市场价值,实现企业盈利。工程项目建设成果,是过程中的一系列数据反映出来的,这些数据过去如果看不到,某一个地方管控不到位,可能就会造成资金流失。就项目成本管理而言,数据分析要及时,才能实时跟踪项目成本状况,否则对后期项目建设起不到调控和指导作用。信息化的利用,能够统一经营分析的方法和口径,为实现项目成本分析的标准化和程序化提供了可能,实现标准化的意义在于消除短板,提高竞争能力。实施信息化后,各业务系统都形成一套工具方法作指导,让项目层按照标准的方式去实施,对提升企业整体项目管理水平,促进精细化管理,进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推进作用。

    (2)增加自营项目管理能力,落地法人管项目

    借助信息化平台的数据收集,逐步建立企业关键指标库以便指导后续项目投资控制及过程控制,从而提升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竞争力。在原有技术优势上缩小管理短板,使整体市场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做信息化的几何级收益。同时,已经积累的数据及指标,为管理者进行项目选择和决策时,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及参照,在提升管理效率的同时,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为企业战略执行提供强大武器。

    (3)数据透明,阳光工程

    通过信息化,解决了经营实效的问题,所有项目部或基层单位采购材料、租赁的设备、基建安装,劳务分包的范围、价格、方式都会在平台上进行对比;经营分析的数据结果可以追踪,甚至哪个项目部召开了质量检查会后,甲方代表或者监理对工程项目有什么意见,都会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平台的建立使企业经营公开透明,从而对相关人员产生了道德上的约束。

    1.4.3 建筑信息化的必要性

    1.4.3.1 有利于提高服务水平

    本项目将为XXXX工程提供三维可视化信息模型、动态建设管理及全生命期的信息管理平台,提高工程效率、减少失误、节省资源,使BIM环节的各个利益参与方都能从中获益。合理降低和有效控制工程建设整体投资的同时,从而为后期运营维护提供了便利,提高相关工作的整体服务水平。

    1.4.3.2 有利于完善服务体系

    本项目将推动BIM技术在市政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发展,对未来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基于BIM技术的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管理,将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管理上的便利,为智慧城市提供基础数据,以此来完善服务体系。

    1.4.3.3 有利于发挥服务优势

    构造针对性的相关服务体系,建立起一个面向提供综合性服务的网络工作平台,使企业各项工作有一个协调资源的共享管理平台,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同时,提高为企业服务的效率,最大程度地发挥信息网络和信息技术优势,增强服务优势。

    1.4.3.4 有利于加强总和管理能力

    经过多年的实践,建筑信息化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在不断完善的同时,并深刻地影响着相关企业运营的方式。

    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的快速方便和海量存贮的优势,将企业服务工作与信息化紧密结合,解析管理操作细节化,加强数据之间的交互能力,让管理数据化、流程化、节奏化,总和数据和管理之间的使用契合度,从而增强两者之间的应用能力。

    1.4.4 建筑信息化的实施总则

    • 系统全面采用浏览器技术实现,遵循BIM理念进行系统架构设计。
    • 采用整体规划,逐步实施的的原则。
    • 充分考虑企业现有系统和平台系统间的数据库结构优化、接口的工作。
    • 重点突破,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将首先选择最主要的功能进行开发,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 涉及全局,把控项目全局架构,用多方面、多层次、多元化的思想来对项目进行整体合理的操控。
    • 注重细节,在主要功能的基础之上,建立起细节和主题相结合的概念,两者相互协调,以达到契合的目的。
    • 以简代繁,用简单易用的设计思想来完成复杂繁多的操作功能。

    1.5 建筑信息化技术的现状

    1.5.1 建筑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针对BIM技术的核心,及建筑信息的共享与转换,国外的一些学者对基于BIM技术的建筑信息平台进行了研究,其中英国索尔福德大学的Faraj等人完成开发了基于BIM技术的WISPER(Web based IFC Share Project Environment)平台,该平台具备IFC文件在数据库中存储,工程的造价预算,显示等功能;加拿大基础设施研究中心( Centre for Sustainable Infrastructure Research) 的Halfawy等人完成了基于BIM技术的建筑集成开发平台的开发,平台具备图形编辑,构建数量统计,预算,工程管理等功能。在我国,一些学者也提出了关于基于BIM技术的建筑信息平台的构建。其中,清华大学的张建平等人,对基于IFC的BIM及其数据集成平台进行了研究,实现了设计和施工阶段不同应用软件间的数据集成、共享和转换;清华大学的赵毅立等人提出了下一代建筑节能设计系统建模及BIM数据管理平台研究,对下一代建筑节能设计软件系统研究的初期工作进行了研究。一些软件公司也开始探索BIM管理平台,如:广联达、鲁班等算量公司在研究基于BIM的4D和5D模拟的BIM平台。以上平台基本上都是基于单体项目或单个功能开发的,且没有考虑城市道路工程对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需求,随着BIM技术快速发展以及与GIS技术融合的提升,结合市政项目长线型、周边环境影响大等特点,需要研发BIM与GIS融合的协同管理平台。

    1.5.2 集团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BIM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在北美,BIM已被整个建筑行业规范采纳。根据《McGraw-Hill Construction 2012》,北美建筑业应用BIM技术的百分比,由2007年28%,2012年已达到71%。美国总务管理局GSA于2003年推出了国家3D-4D-BIM计划 。美国联邦机构美国陆军工程兵团USACE在2006年制定并发布了一份15年(2006~2020 年)的BIM路线图 。2009年起,包括威斯康辛、德克萨斯、俄亥俄等多个州政府宣布对州政府投资的设计和施工项目提出应用BIM技术的要求。2011年英国开展的全国BIM调研中揭示的“主要进展”表明:31%的建筑业专业人士正在使用BIM(2010年该比例仅为13%),78%的受访者表示BIM是“项目创新的未来”。2011年,英国标准学会(BSI)发布BIM实施战略(BIM Strategy),要求所有政府项目5年内全部采用BIM。在亚洲,2010年,日本的国土交通省宣布推行BIM技术。目前日本BIM应用已扩展到全国范围,并上升到政府推进的层面。澳大利亚、香港、新加坡、韩国等地区国家也已经积极推进BIM技术应用多年。

    多国都已相继发布相关的标准、指南来指导BIM在具体的工程领域的实践。美国国家建筑科学研究院2007年起发布的NBIMS-US目前是全世界影响力最大的BIM标准;美国总务管理局及各州、英国、挪威、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等均已建立自己的BIM标准和指南。

    我国从2003年开始引进BIM技术,起初主要是在学术领域和民用建筑,如XX世博场馆、XX中心、XX迪斯尼乐园等大型项目。而市政项目的BIM应用起步较晚,还是处于初步应用阶段。2012年XX轨道交通引入BIM技术,在11号线管线安装施工过程中首次运用BIM技术进行三维管综碰撞模拟,之后的12号线、13号,9号线三期中都局部和分阶段采用BIM技术。2013年底,市建管委将XX周家嘴路越江隧道工程作为BIM示范工程,研究在全寿命周期应用BIM的关键技术,建立隧道工程BIM应用的交付标准和实施标准,研究采用BIM技术对工程质量、进度、安全和投资等方面的辅助管理的具体应用。

    2 承担单位概况

    2.1 本集团承担该项目的基础条件

    XXX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集团)拥有一支具有轨道交通设计专业背景、丰富研究应用经验的BIM技术研发和咨询管理团队,目前已在XXX隧道、XXXX工程建设中承担BIM咨询管理的工作。

    2.2 本集团承担该项目的优势

    2.2.1 强大的整合能力

    依托隧道股份的整体优势, BIM中心在应用推广中,具有整合协同设计、施工信息管理、运营养护管理、远程智能管理等多个平台的隧道工程全寿命周期信息管理的能力和优势,可结合集团的专家资源与创新平台开展优质的BIM技术应用研究服务。

    2.2.2 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集团BIM中心从2009年开始BIM技术的前沿研究,拥有建筑、结构、暖通、机电及信息技术等全专业人员60余名,覆盖建设工程各领域的BIM研究,如轨道交通、公路隧道、房建工程、路桥工程等各类工程项目。近三年中心获得8个国家级BIM应用一等奖(见表4-3),主编和参编3项国家级和1项XX市级BIM标准。

    2.2.3 丰硕的研究成果

    本集团BIM中心先后承担了XX市XXX隧道、XXXX工程的BIM咨询管理工作,并完成了XXX隧道“XXXXX协同管理平台”、XXXX工程“BIM+GIS信息管理平台”的研发,其中XXXX工程“BIM+GIS信息管理平台”的研发和应用成果受到了媒体的热点关注和广泛报道。

    3 总体技术规划方案

    3.1 技术体系

    建设项目信息管理涉及业主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运营管理单位、政府部门等众多参与方,信息量巨大,信息交换复杂。而传统的信息管理方式凌乱无序,信息利用率低。因此基于BIM的信息管理框架的构建思路的核心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信息传递和共享方式,通过BIM将不同阶段、不同参与方之间的信息有效地集成起来,真正实现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因此,基于BIM的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框架的构建主要从以下三点展开:

    • 数据问题:建设项目信息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形式多样,各参与方所用的信息管理软件不尽相同,如何实现BIM数据和其他形式数据的共享和利用,保证不同阶段产生的信息能够持续应用,而避免重复输入,就需要建立可以保证不同BIM应用之间的信息提取、关联及扩展的数据库,该数据库也是基于BIM的信息管理框架的基础。
    • 信息模型:数据库是存储信息的地方,而信息模型是承载信息的载体。随着建设项目的进展,信息数据不断增加,如何保证这些信息分门别类有效地存储,需要在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BIM应用形成子信息模型,由各子信息模型来承载不同专业和类别的信息,以保证信息的有序。子信息模型通过提取上一阶段信息模型中的数据,然后再经过扩展和集成,如此继续反复,最终形成全生命周期信息模型。
    • 功能实现:对信息进行存储和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有效地应用信息,进行建设项目管理,因此,在管理框架的最上层为功能模块层。不同的功能模块对应着不同的BIM应用,也即为一个功能子信息模型。使用多种研发技术、中间件、设备搭建基于互联网环境的轻量化BIM信息管理平台;采用B/S架构构建平台;具体通过以下技术实现:
    • 基于OpenGL的三维模型引擎,集成BIM+GIS数据;
    • 基于ActiveX的浏览器、移动端APP模型引擎部署;
    • 基于关系型数据库SQL Server的结构化构件数据存储、检索;
    • 基于React的H5前端研发技术;
    • 基于PHP的表单、流程处理功能开发;
    • 基于MySQL的业务表单、流程数据存储;
    • 基于萤石云的视频监控中间件集成;

    3.2 适应体系

    本系统将预留单点登陆接口,可适应系统的整体规划采用用户单一登陆控制方式,用户在通过统一登录验证后,就可访问相关管理信息系统,不需多次验证导致不必要的麻烦。

    单点登录指用户只需登录一次,就可使用多个应用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都可以进行数据共联。这种单一的登录点在整个系统的设计中是唯一认证用户的地方,由登录点将token(针对不同的应用可能还需要传递用户名,口令)传递给应用子系统,应用子系统利用token来进行用户已认证的验证。简单地来说就是要修改已有的应用子系统,屏蔽已有的应用子系统的用户认证模块,使用系统提供的API来验证用户,以及对用户的操作进行授权。

    通常,认证与授权管理模块以一种应用专有的方式实现,系统的授权模型、认证,授权信息存贮结构与访问控制逻辑与应用的业务逻辑之间耦合紧密。这种设计与实现方式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由于认证、授权模块与应用逻辑之间的紧耦合使得认证、授权模块很难进行扩展与维护;认证、授权模块的设计与编码需要很大的工作量,而且很难在不同的应用系统之间共享与重用。这也是越来越多企业应用需要的原因之一。

    另外,除了设定的系统窗口进行登录,本系统也设定了支持第三方窗口登录的能力,其流程和特定的登录窗口功能一致。

    3.3 数据中心规划思路

    结合数据库技术思路,有效收集整理系统数据,为逐步实现知识管理和数据分析应用提供数据基础依据。

    作为一种理想的数据加工及存储模式,数据中心的建立将为管理中心的数据整合及有效利用提供了基础,为知识管理和决策分析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3.4 兼容未来数据拓展

    管理平台是一种使用极为频繁的操作模式,可通过业务管理集成性的对后台各数据进行访问,包括各类统计报表的展现和传递,基于综合办公管理平台的权限控制体系对各后端数据进行受控安全访问和传递,与其他信息系统实现数据集成,互为补充,满足集成的需求。

    3.5 无缝衔接Web Service技术

    Web Services是一种能够被描述并通过网络发布、发现和调用的自包含、自描述、松散耦合的软构件。

    在Web Services体系中,所有的应用实体都被抽象成服务形式。

    3.5.1 三个实体

    • 服务提供者(Service Provider):从商务角度看它是指服务的所有者,从体系结构上看它是指提供服务的平台。
    • 服务请求者(Service Requester):从商务角度看它是指需要请求特定功能的企业,从体系结构上看它是指查找和调用服务的客户端应用程序。
    • 服务代理(Service Broker):它是指用来存储服务描述信息的信息库(Repository)。服务提供方在这里发布他们的服务;服务请求方在这里查找服务,获取服务的绑定(Service Binding)信息。

    3.5.2 三种操作

    • 查找:服务请求方根据注册服务器提供的规范接口发出查询请求,以获取绑定服务所需的相关信息。在查找操作中,一般包含两种查找模式:
    • 浏览模式(Browse Pattern):服务请求方可以根据通用的分类标准来浏览或者通过一些关键字来搜索,并逐步缩小查找的范围,直到找到满足需要的服务,查找结果是一系列服务的集合;
    • 直接获取模式(Drill down Pattern):通过唯一的关键字直接得到特定服务的描述信息,其查找结果是唯一的。
    • 发布:服务提供者需要首先将服务进行一定描述并发布到注册服务器上。在发布操作中,服务提供者需要通过注册服务器的身份验证,才能对服务描述信息进行发布和修改。
    • 绑定(Binding):服务请求方通过分析从注册服务器中得到的服务绑定信息,包括服务的访问路径、服务调用的参数、返回结果、传输协议、安全要求等,对自己的系统进行相应配置,进而远程调用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服务。

    3.6 技术路线

    • 在开发环境下采用三层结构进行开发,前端表现层采用网页方式。将所有商业逻辑独立出来并存放于中间层,由服务器负责运行,并将结果以网页方式返回到应用端。
    • 跨平台(UNIX,LINUX,WINNT),跨数据库(ORACLE、SYSBASE、INFORMAX、DB2、SQLSERVER等等)。

    3.7 平台建设原则

    • 扩展性:系统应便于新业务或者新功能的生成和实现第三方系统与平台的连接。另外系统提供动态页面定制组件,能够有效的帮助运营方生成产品和服务表单,方便管理人员扩充分类目录等信息,并在权限管理、用户管理上有高度的灵活性、合理性。
    • 诊断性:通过详细注册资料的方式确保用户身份的可靠性,线上实施管理操作时,需确认用户的身份。为了防止操作失误,应该将用户的操作过程信息以日志形式保存,以作为失误诊断的原始依据。
    • 先进实用性:系统规划和设计理念可对照现有技术先进、成熟的产品,提高用户体验,以减少系统开发的周期和成本;功能定位充分考虑平台服务对象的需求。
    • 扩充性:保证企业内已有平台和系统的兼容性及对未来发展的适应性,使系统可在原有的基础升级改造和更新,并应当充分考虑技术进步因素的影响。
    • 开放性:平台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今后必须通过接口和其他平台或系统相连,在平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与外界信息系统交换的需求,保证既能满足基本功能的需要,有具有与外界系统进行信息交换与处理的能力。
    • 安全性:在系统规划和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系统安全性问题,防止非法操作和恶意入侵造成系统灾难,给使用平台的企业带来损失。
    • 可靠性:平台提供全年候不间断服务,在系统规划和设计时充分考虑系统可靠性问题,采用备份方案或其它管理和技术手段提高系统可靠性,避免由于系统崩溃而造成灾难性后果。
    • 业务驱动性:项目实施以提供业务支持为首要因素。应从业务实际需要出发,选择重点与关键的环节进行信息化管理与控制,在信息化价值和灵活性、管理工作量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保证在系统实施后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 集成性:系统具有良好的集成性,对流程审批、数据获取、信息集成等功能提供标准接口,以实现与其他相关系统的功能和数据集成。
    • 经济性:系统应具备高性价比,能对系统资源的使用进行优化,在实现系统功能的前提下,尽量节省硬件资源的开销。
    • 可伸缩性:要求在不用修改系统架构的情况下,通过增加或增强相应的设备即可实现系统功能的扩展支持,包括垂直扩展和水平扩展。
    • 纵向伸缩:能够通过增加硬件资源提高目标平均性能和峰值性能(即响应时间、延迟等)及目标平均负荷和峰值负荷(即并发用户、信息量等)。
    • 横向伸缩:能够通过增加应用服务器及实现应用服务器负载均衡、多节点等措施提高目标平均性能和峰值性能(即响应时间、延迟等)及目标平均负荷和峰值负荷(即并发用户、信息量等)。
    • 可层次性:系统可以统一各个层次管理规范,统一数据结构、数据表达方式、数据访问方式。
    • 可模块化性:系统须提供通用的组件支持,能够减少重复开发工作,保证产品和项目的质量,缩短应用系统的开发周期,有利于系统的扩展。在统一的数据环境下集成化开发各个模块,模块的划分应独立于当前的组织机构,各个模块之间的数据交换是结构化的、公用的,从而也是高效的和完整的,最大限度消除冗余和不一致。
    • 可交换性:系统应符合开放的原则,充分考虑各种业务需求有机结合,建立完善的系统整体构架,可与外部系统进行通讯并可提供标准的接口。既能实现业主业务,还可以完成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功能。
    • 可维护性:方案和产品的架构须紧密跟踪国家信息安全、业主标准和国际主流技术标准,开放性好,便于系统的升级维护、以及与各种信息系统进行集成。

    4 系统设计

    4.1 网络拓扑结构

    系统结构基于Intranet/Internet 技术,以浏览器/服务器结构的技术架构方式进行设计,系统必须支持主流计算机硬件及软件平台,并兼容现有的设备,支持多种开放技术标准,系统应提供标准的接口程序或和预留技术接口标准,便于扩展应用系统功能和与其他应用系统的互联,互访。

    系统数据库采用通用大型数据库技术;充分考虑利用现有网络和硬件设备;浏览器支持多种通用浏览器。

    系统具有开放性、易操作性、界面的友好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特点,为用户提供统一的、友好的操作界面。

    4.2 总体结构设计

    采用现阶段成熟的基于MVC的前后端分离的设计结构。

    WEB SERVER接受用户的访问/数据请求,并建立起安全通道之后,根据不同的业务请求,由专门的对应系统进行处理,并且会根据不同的请求调用相应功能对数据库进行访问,并调用组件的方式处理相应的业务方面的操作流程,最后根据配置文件定义的结果显示页面,将系统处理结果传输到用户端,从而实现了对用户业务请求的处理。从而保证了逻辑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表现层把结果以页面的方式呈现给用户,在本层中采用php技术进行实现。同时为更方便界面的修改,采用模板技术,模板是一些嵌有标识符的php页面。以后页面的修改只需懂php即可,无须修改其它。

    在系统实现上,采用目前国际流行的面向对象技术、MVC的设计模式和纯后台语言技术,将整个系统从逻辑上分为展现层平台、中间应用服务平台和业务系统平台等几大部分,以提高整体网站系统的可扩展性、灵活性、易维护性。

    4.3 架构规划

    image

    4.4 应用体系结构规划

    image

    4.5 门户结构

    image

    4.6 用户访问流程图

    image

    4.7 系统关键用例

    image

    4.8 设计范围

    image

    4.9 数据库设计

    建立完善的数据库结构管理设备的基本参数、运行状态和各种工作计划。

    数据库的框架和结构必须根据设备和运行状态而设计,方便提供强大的录入、查询、统计、分析和报表等各种功能操作,较好的反映平台业务的基本情况和运行状况,满足运营管理信息化的要求。

    4.10 对数据库平台的性能要求

    根据本系统数据的特点,采用标准SQL语句,以便将来的扩展和移植。

    系统将采用数据库建模工具,根据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构建出整个数据库。在构建数据库时,也会定义好数据库表的约束、关联以及索引。

    针对系统的具体特点和系统要求,我们在进行数据库方案设计时对数据库平台提出下列性能方面的要求:

    • 标准化程度高,符合标准ANSI SQL 92语言的规范;
    • 支持对称处理和多线程技术,支持XML/CORBA,支持数据分区;
    • 可在多种操作系统,HP、IBM等服务器下运行,独立性强,对系统结构影响比较小;
    • 高级语言、汉化功能先进,易于方便使用,支持汉字,GB18030标准;
    • 支持主流的网络协议,如TCP/IP、IPX/SPX、NETBIOS、DECNET、SNA等。
    • 能支持同构、异构网络分布操作,支持松散耦合及海量并行处理;
    • 有足够的并发控制;授权控制和事务处理能力及恢复能力;
    • 与异种数据源有良好的可互操作性;
    • 具有可靠的数据安全保密措施以及故障恢复能力;
    • 具有SMP和MPP功能,具有快速的并发用户查询速度,并发控制稳定可靠;
    • 具有很强的容错能力,错误恢复能力,错误记录及预警能力,具备异地容灾能力;
    • 允许行级锁,具有死锁自动解出功能而无需额外的数据一致性校验;
    • 具有强大的复制能力,支持主从式、级连式、对等式以及N-向复制,并支持复制日志技术,具有分布式模式管理能力;
    • 具有完整的安全性(帐号安全,系统级权限,对象安全性,审计),细粒度化的访问控制,适合于多层环境的安全模式的能力;
    • 拥有支持MIS的功能强大的开发工具,提供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的工具。

    4.11 数据库系统结构设计

    根据本系统的结构和应用服务,同时考虑到整个系统的一体化方案、功能扩展和灵活性,数据库将按以下原则采用集中方式与三层结构相结合的体系结构。

    本系统是信息管理平台系统,能够提供多种应用服务,这些服务采用集中方式运行可充分利用服务器的资源,发挥服务器的性能,方便管理,提高可靠性。

    采用三层结构很容易实现客户机的扩充,使用多服务器能减小系统的处理瓶颈,提高系统的性能,同时能共享网络中的所有资源数据库系统,为集中方式和B/S结构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

    4.12 数据库系统逻辑结构

    考虑到系统的总体要求和今后各业务的发展,本方案中设计数据库系统逻辑结构体现了以下特点:

    • 数据库系统结构具有良好的兼容性。
    • 数据库数据的全面性:对平台进行调查,分析及要求,最大限度的保证其共享数据,同时为系统的扩展性保留数据接口,达到数据全面性的目的。
    • 数据库系统结构完全完整:既可最大限度开放的公用数据,也严格保密共享数据和企业私有数据,对不同的类型应采用不同的安全管理机制。系统将采用大型数据库系统,完善的数据备份和安全控制策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保证系统安全运行。数据库可以采用数据冗余备份,或者数据录像备份,双机备份,以确保数据的安全及完整性。

    4.13 数据库设计遵循技术规范标准

    保证与其它应用系统的无缝连接,便于与运营方其它系统的数据共享和实施各方社会资源的数据共享。

    4.13.1 完善的编码体系

    完善的编码体系是数据库系统的重要核心之一。要求对业务中涵盖的信息进行全面分类和编码管理。

    要求编码设计科学合理,使系统能够具备目录树结构显示、分类路径明确、多级同步维护、分类分级的多层次查询、数据传送量少等优点。

    4.13.2 字典驱动的数据库结构

    系统的发展变化对应于设备的属性和设备的增减,能够通过数据字典驱动的方式,在数据库中实现设备属性的扩展修改和新增设备的定义。

    系统采用这种字典驱动数据库结构,通过它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对系统中某对象的属性进行扩展。例如应用在设备管理上,可以采用图形化界面简单直观地实现设备类型的自定义、设备种类的增加、设备属性的自定义,从而适应不断出现的新设备的需要,不需要修改程序代码。

    4.13.3 面向对象的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的面向对象特征最终奠定了整个系统的面向对象性,具体要求包括:

    • 数据库结构清晰,便于实现。
    • 数据库对象具有独立性,便于维护。
    • 需求变更时程序与数据库重用率高,修改少。

    4.13.4 柔性扩展技术

    数据库系统赋予查询系统高度的柔性和充分的可扩充性。

    查询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不断地完善自身,以提供新的查询功能和增强查询能力。它有两方面的意义:

    • 一是当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用户极有可能会产生新的查询需求,在良好的数据结构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对原有系统的适当调整和配置,满足用户新的需求;
    • 二是应用系统具备为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自己定制各种查询的功能,降低了系统后期的维护工作量和费用,保护系统的前期投资。

    4.13.5 便携式数据库

    系统提供便携式数据管理功能,以便在无法或不愿连通网络的情况下使用相关的数据。

    4.13.6 非结构化数据的管理

    系统对非结构化形式存在的数据如文档、手册、 报告、意见等数据采用合理的数据库管理模式。

    系统将非结构化纳入数据库系统进行管理,从而将企业数据源和应用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对数据的集中管理、组织、分类、索引和检索,以达到对数值、字符等结构化数据和电子文档、图像、声音等非结构化数据高效操作。

    4.13.7 过程数据存储管理

    对一项业务流程从开始、中间各个环节到最后结束和反馈的整个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完整的关联存储,这样不仅在业务流程上完成闭环管理,在具体某项工作所产生的数据上面同样完成了闭环管理,最终实现了业务真正意义上的闭环管理和监控的功能。

    4.13.8 最简单的就是最好的

    客观世界是错综复杂的,计算机科学理论的发展也越来越高深、复杂。然而,人类探索理论和技术的最终目的是:让客观世界的复杂变简单,最简单的就是最好的。为此对数据库设计提出以下几个要求:

    • 慎用外键
    • 适当冗余
    • 信息隐蔽

    4.13.9 备份管理

    实现对系统所有数据的备份,包括图形数据、属性数据和规则库数据,这些数据均存放在数据库中,定期备份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5 网页设计规范

    5.1 形象设计规范

    5.1.1 logo图标

    • 网站具有有独立的标志;
    • 标志可以以网站中英文名称设计,也可以采用特别图案。原则是简单易记;
    • 标志可以用黑白和彩色分别清晰表现;
    • 标志图片的名称为"logo_域名.gif",例如:gif;
    • 尽量提供标志的矢量图片;
    • 请尽可能在每个页面上都使用标志;
    • 打开每一个界面,浏览器页面title都要有标志;

    5.1.2 标准色系

    • 网站有自己的标准色(主体色);
    • 一般网站的色系不超过四种颜色;
    • 标准色原则上不超过四种,如果有四种,其中一种为标准色,其余三种为标准辅助色;
    • 标准色应尽量采用216种web安全色之内的色彩;
    • 提供标准色确切的RGB和CYMK数值;
    • 尽可能使用标准色;
    • 色系要性质相近(比如暖色调或者冷色调),根据平台的性质进行色系的匹配;

    5.1.3 标准字体

    • 网站定义一种标准字体(指logo上,图片上使用的字体);
    • 标准字体原则上定义两种,一种中文字体,一种英文字体 (不包括文本内容字体);
    • 提供标准字体的名称和字库;
    • 尽可能使用标准字体;
    • 字体应使用网站通用标准字体;
    • 字体可以根据不同的等级(标题、副标题、正文)进行不同或者相同的设定;
    • 杜绝错字、别字和自造字;
    • 数字符号(不含标点)均为半角;

    5.2 内容编辑规范

    5.2.1 标题

    力求简短、醒目、新颖、突出、合理、容易理解。

    5.2.2 边框、按钮、列表、图标

    • 边框不要太突出,以突出内容为核心;
    • 按钮的色系以辅助色系为主,要突出于内容之上,便于辨认;
    • 列表边框不要太突出,布局方式应灵活和是和整体特点;
    • 数字符号(不含标点)均为半角;
    • 图标应使用类似于base64格式;

    5.3 页面尺寸

    • 尺寸规范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 页面标准按实际分辨率制作;
    • 页面长度原则上不超过3屏,宽度不超过1屏;
    • 每个标准页面为A4幅面大小,即5X11英寸;
    • 每个非首页静态页面含图片字节不超过100K,全尺寸img不超过500K;
    • 模块使用组件化的思想进行组合应用;
    • 整体界面使用左右两栏为主要设计结构,左侧栏目的宽度要比右侧内容栏目窄至少4倍左右;

    5.4 UI需求

    • 总体设计原则应易学、易见、易用。
    • 在UI设计的同时和技术部分进行沟通,以实际为基础。
    • 提供产品UI原型,根据业务部门需要进行细节修改细化。

    5.5 技术性能设计

    5.5.1 性能指标

    • 支持的浏览器:IE,firefox,chrome等;
    • 500万个三角面,达到30帧/秒以上;
    • 1000个模型动态刷新显示:< 1秒;
    • 支持多格式的BIM三维模型导入;
    • 支持Geotiff卫星影像数据及DEM地形数据导入。

    5.5.2 相应时间

    • 当数据录入操作时无等待时间;
    • 日常操作用的显示响应时间(从敲执行键至完全显示画面、含相关数据)不大于2秒;
    • 日常操作用的显示响应时间(从敲执行键至完全显示画面、含相关数据)不大于2秒;
    • 复杂图表的显示响应时间不大于10秒;
    • 日常查询、统计和分析的响应时间不大于5秒。

    5.5.3 CPU与LAN的负荷率

    5.5.3.1 CPU平均负荷率

    • 系统稳定状态:工作站<28%。
    • 系统繁忙状态:工作站<47%。

    5.5.3.2 内存

    • 系统稳定状态:工作站<62M。
    • 系统繁忙状态:工作站<72M。
    • 每5分钟测试期间,系统LAN负荷不大于28%。

    5.5.4 并发处理

    • 并发处理用户≥700人。
    • 系统峰值响应速度,并发处理用户≥500人。

    5.6 接口设计

    通过调研分析企业既有信息系统的技术框架与数据格式,利用BIM模型作为各系统信息集成的载体,通过各类数据接口的开发,实现企业关键信息数据的整合、分析与展示,最终形成基于BIM技术的企业数据资产库。

    5.6.1 与工程可视化信息展示子系统的接口

    采用WebService技术为工程可视化定义使用模式,实现BIM模型数据、工程漫游、BIM信息三维信息查询的相关操作。

    5.6.2 与工程设计协同管理子系统的接口

    采用WebService技术为工程可视化定义使用模式,通过此接口进行BIM模型审核、文件、模型和图纸关联方面的管理操作。

    5.6.3 与工程建设协同管理子系统的接口

    采用WebService技术为工程可视化定义使用模式,通过此接口进行进度、质量、安全、投资、风险、监测可视化、视频监控、信访、腾地、方案、管线搬迁方面的管理操作。

    5.6.4 与工程运维管理子系统的接口

    采用WebService技术为工程可视化定义使用模式,通过此接口进行设施和设备方面的管理操作。

    5.6.5 与系统管理的接口

    采用WebService技术为工程可视化定义使用模式,通过此接口进行权限、用户、模型、知识库、数据安全方面的管理操作。

    5.6.6 与微信息沟通平台的接口

    采用WebService技术为工程可视化定义使用模式,通过此接口进行轻量化访问、信息推送方面的管理操作。

    5.6.7 与中心总和数据库的接口

    通过视图等形式,为中心综合数据库提供相关的信息数据。

    5.6.8 模块级、系统级的数据交换

    系统接口采用XML进行系统功能模块和系统之间的模块级别、系统级别的数据信息交换。

    5.6.9 接口规范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行业特点和分步实施的原因,内部容易出现多个系统共存的现象,同时与应用相连的外部应用系统也在不断增多。

    各个信息系统之间需要进行数据和信息的集成,这对于在整个内部充分进行信息交互与共享、避免信息孤岛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数据的一致性、规范性、业务效率的提高、的合理运营决策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建立和提供标准的接口规范,可以在不同系统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不同系统间的数据和信息都以不同方式存储和利用,基础平台和数据结构差别非常大,而且这些系统可能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编程语言、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对数据共享和利用造成很大的问题。因此,为了实现异构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按照某种公共约定设计和实现特定接口。

    为了有效地进行各系统间的数据交换,我们采用在各个系统中间,架设一个数据交换的中心节点,我们称为数据交换平台(Data Exchange Platform, 简称DXP)的解决方案。这个数据交换平台将为提供一个支持信息流转的数据总线, 通过DXP平台的信息数据能够在各个应用之间进行交换,从而使的应用完成业务上的协作。

    通过采取这样一个星型的统一接口模式,而不是让多应用系统间进行点对点的反复衔接,可以为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带来很多好处:

    5.6.9.1 有效地降低系统间的耦合度

    每个应用系统逻辑上只和数据交换平台有关系,而不必考虑数据交换另一端的具体部署,使系统间形成简单的数据耦合,有效降低了系统间的耦合度。

    5.6.9.2 提高数据交换接口的规范性

    由于系统接口统一面向数据交换平台,在接口的逻辑和技术形态上都具备一致性,这样,就为系统接口的稳定和规范提供了基础,有利于设计和实现一致和规范的接口。

    5.6.9.3 提高数据交换的开放性

    数据交换平台就如同系统间的一个逻辑数据总线,可以对外提供灵活的多种形式的接口,让系统很容易地集成进来,从而提高了数据交换的开放性。

    5.6.9.4 保证数据交换的高效性和稳定性

    • 数据交换平台可布署于高效的应用服务器中间件,从系统级保证了数据交换的高效和稳定;
    • 数据交换平台专门为数据交换过程而设计,从系统设计的合理性上,有效保证数据交换过程的高效和稳定。

    5.6.9.5 保证数据交换的安全性

    采用数据交换平台后,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可以完全受到平台的控制,可以充分利用到交换平台认证、授权、加密等安全性服务,从而有效地保证了数据交换的安全性。

    5.6.9.6 提高数据交换的可扩展性

    随着系统需求的发展,一个数据交换过程往往不是固定不变的,当需求变化产生时,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定义(而非直接编程实现)的数据交换,可以很容易地进行修改和扩充,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扩展性。

    11 结语

    以这篇文档为基础,全面性的进行论述BIM协同管理平台推广实施规划方案,让实施流程层次化、系统化,为以后项目的实际实施提供可靠的依据或者参考。
    另外,请路过的朋友们多多支持哈,笔者在这里先谢谢了,以后会有更多优质的文章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发布,请尽请期待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份全面的“实施规划详细方案说明书(上)”是怎样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kno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