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读丛非从的《养育你内在的小孩》。
被《自由感》那章彻底打动了。
似乎觉得每一个字都是为我所写。
为什么总是觉得活得沉重不轻松?因为缺乏了内心的自由。
一直以来总是习惯用理性来强调“应该”与“不应该”,很少真正去关心“想”与“不想”,忽视自我的感受。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即“超我”总是凌驾于“本我”之上。严重的身脑分离,导致的结果就是内耗。
“一个人之所以会累,就是因为他过得拧巴,内在一直在撕扯。他的内心明明不想干,大脑却非要强迫他干。如果一个人的精力都用在了和自己做斗争上,那么,他能不感觉到累吗?能不觉得压力大吗?”
这似乎就是我的常态。
而自由的内心体验,就是身脑一致,你在做的正是你所想,你停下来的便是你不愿。本我与超我是朝一个方向作用的。这时也是人感觉最轻松,内心最自由,最具有创造力的时候。
在这种状态下,做任何艰难的事都不觉辛苦,否则即使日常琐事,也仿佛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我总是觉得每天事情太多自己的时间太少,殊不知这种盲目的忙碌其实是自己给内心上的枷锁。“事情本身不会让人不自由,必须做这些事的想法才会让人不自由。”
“所以,事情多本身不会导致人不自由,必须做完、做好的理性要求才会让自己失去自由,对事情没做完、没做好的悬浮状态不耐受才会让人失去自由。有人觉得必须这样啊,却很少会深入想想:为什么必须呢?谁规定必须呢?”
这不过就是自我强迫。
仔细回想,确实如此,大多数时候,我内心坚定的认为必须做必须马上做必须如此做的事情,其实都可以不做,或不此时做,或不如此做。
无非是自己在强迫自己,换取内心的安全感罢了。
而自由感的缺失,导致自我价值感低,更导致无法体会更深层次的意义感。
所以人生的每一刻似乎都变得索然无味沉重无比。
最后说到获取自由感的方法:
1. 给自己解锁,寻找更多可能性——放弃“如果A,则必须B”的限制性逻辑。
2.识别想法,懂得坚持——发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并尊重每一次感受。
3.学会拒绝——根本没有拒绝不了的事,只有承受不了的代价。
4.找到选择的理由,并对选择负责。——如果发生A,我为了得到C,所以选择了B。”
决定从尊重每一刻感受做起,重新与自己内心建立连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