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strategy-王志刚1

strategy-王志刚1

作者: 读书_博弈_丰富 | 来源:发表于2022-10-03 15:20 被阅读0次

    战略就是一把以哲学观为刀柄,以方法论为刀刃的“解牛刀”,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在面临关键阶段的重大选择时,只要用好这把“解牛刀”,就能够让困难与迷思迎刃而解。

    正所谓成也战略,败也战略,一个极佳的战略足以为破局带来曙光,一个糟糕的战略也会让败局难以逆转。

    中国拥有最大的产业和消费规模已经无人质疑,而且在这个规模经济之上,还有三个世界一流的系统在高速运转。一是依托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交通网络建立起来的流通体系;二是依托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网络数字平台建立起来的信息网络;三是依托政府治理体系建立起来的世界一流的公共服务网络。这三个世界上最独特、最大规模的系统将令任何一个企业、城市或个人的努力与世界性的需求结合在一起,让各种“创新”和“匠意”获得巨大的机会。

    丘吉尔曾说:“能看到更远的过去,才能看到更远的未来。”

    “对于没有航向的船来说,所有方向的风都是逆风”,这句重视方向的英国古谚语反映了海洋民族对战略的懵懂认知。

    第一,东方思维带有很强的感性直觉思维。

    第二,东方思维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不会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第三,东方思维是复合型思维。

    管理趋向于持续和稳定,通常是常规的、线性的、渐变的和量变的;而战略趋向于大的转型,通常是超常规的、非线性的、突变的和质变的。

    彼得·德鲁克则将战略称为“有目的的行动”;特劳特在《什么是战略》一书中总结说,战略是企业在大竞争时代的生存之道,是企业如何进入顾客心智而被选择;加拿大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在《战略历程》一书中总结了包括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等战略“十大学派”;鲁梅尔特在《好战略,坏战略》一书中提出,好战略包括三大要素——“调查分析—指导方针—连贯性活动”;在麦肯锡看来,战略则是一套系统的、完整的、合理的行动方案,包括何处竞争、何时竞争、如何竞争等……

    所谓战略,就是我们在面临关键阶段的重大抉择时,如何做正确的事以及正确地做事。

    “人生的道路很漫长,但关键处就那么几步”,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不过是漫长人生中为数不多的几个瞬间而已,但真正能抓住这些瞬间的只有极少数人。企业、区域乃至国家同样如此,其发展过程都是非连续性的,只有少数在关键时刻做对了重大选择的人方能成为赢家。

    “做正确的事”是一种思维;“正确地做事”是一种能力,战略的本质是一种思维,掌握了这种思维就能动态地做出正确的决策,并最终沉淀为一种能力—并且这不是领导者一个人的能力,而是领导者和核心团队共同拥有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什么是“正确”?权威正确吗?民意正确吗?直觉正确吗?还是说大数定律正确?人工智能正确?今天正确的事,明天还正确吗?正确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其边界在哪里?孙子所说的“不可不察”,究竟该怎么察?察什么?谁来察?这些问题都不是纸上谈兵能解决的。只有长期的实践,才能得出结论,做出好的战略。

    世人对战略往往有两大误区:过度高估或者过度低估。

    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最重要的发展因素是以企业家本人为核心的内部资源与能力,以及两者的匹配程度。

    一个人不管他有多么聪明,如果他没有战略思维,终究难成大器,往往只凭欲望、感觉与喜好做决定,或者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跑越远,或者见风使舵、随波逐流,被命运所驱使,把握不住命运的风帆,人生是被动的、平庸的,甚至失败的。

    那些看上去不太聪明但有战略思维的人,反而能修成正果。所谓“大智若愚”,正是这个道理。一个人的战略思维越强,就越能发掘与强化自己的长板,“将军赶路,不逐小兔”,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有战略思维的人才能拒绝眼前的诱惑,像阿甘一样跑得很远。

    轻视战略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轻视战略要么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最后坠入万丈深渊;要么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今天打兔,明天猎鹰,看起来忙忙碌碌,实则就是在断头公路上折返跑,最后人生到处都是悬崖绝壁。

    “做正确的事”是一种思维;“正确地做事”是一种能力。做正确的事离不开战略思维,准确的认知加上科学的方法是突破能力天花板、实现远大抱负的重要工具;正确地做事需要战略能力,持久的定力和高效的执行力是领导者最重要的能力,也是让战略照进现实的必由之路。

    大战略研究家约翰·刘易斯·加迪斯在《论大战略》一书中写道:“好的战略,就是目标和手段的协调一致。”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讲述自己的战略观时也强调:“所谓战略,就是目标与能力的适配。”

    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资质和天赋都不差太多。那为什么有的人能够脱颖而出,而有的人一生平平?除了野心和抱负之外,战略也起了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在目标指引下,战略能帮助更高效地缩短当前阶段与目标的差距,帮助你打破天花板,但如果你所追求的目标远远超出了能力,那这就不是战略能解决的问题了。要么你迟早要调整目标以适应能力,要么你提升能力来达到更高的目标。

    战略能力是一种复合程度非常高的能力,至少综合了把握大势的能力、找方向的能力、抓关键的能力、创新能力、拍板决断的能力、定力和协调力等多种能力,因此它是一种非常高级并且稀缺的能力。这种能力有与生俱来的成分,但同样可以经由后天习得,战略能力是很多优秀领导者毕生修炼的最重要的功课。

    修炼战略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全局观。制定战略好比围棋博弈,全局观尤其重要,先了解当前局势,分析内外部环境,再定义自己当前的处境,“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什么是底层思维?打个比方,我们使用的手机、电脑,除了外形设计和功能之外,底层操作系统非常关键,没有好的操作系统,设计再光鲜都是表面,人也是一样。

    底层系统决定了你的认知水平、思维逻辑和思想深度,也决定了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假如连独立思考能力都没有,那么根本谈不上什么战略思维。没有强大的底层系统,就算读万卷书也只是个书橱,就算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

    在这个自媒体高度发达、信息严重碎片化的时代,每个人每天都会接触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中,很多都是有见地、有启发、有价值的,而且高度浓缩了作者的思想精华和他所理解的某些世界运行规律。但如果你没有建构起一个基本的思想体系,没有一套能够决定自己行为的方法论,那么你所学的知识和浏览的信息基本都是毫无意义的,甚至可能还会有害,那些精彩的知识和见解会退化成毫无意义的噪声,影响你的判断。

    无论年轻与否、成就高低,只有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底层系统,你的学习、工作和思考才有价值。人人都有自己的底层系统,区别就在于它强不强大、缜不缜密、高不高级,一个人底层系统的构成和时代背景也有关系。

    王阳明:格物才能致知,真正的修行不是在高山大海边放飞心灵,也不是在寺庙里枯坐参禅,而是“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我从来没见过哪个人是靠抱怨成功的,但凡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不管人品高下、学养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平时不惹事,遇事不躲事”,遇到问题就一定要解决,而不是抱怨。凡是选择了逃避现实,怨天尤人,任由问题积累,最后爆发的人,一定是失败者。

    “所谓主观性,就是不知道客观地看问题,也就是不知道用唯物的观点去看问题。”“所谓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问题。”“表面性,是对矛盾总体和矛盾各方的特点都不去看,否认深入事物里面精细地研究特点的必要,仅仅站在那里远远地望一望,粗枝大叶地看到一点矛盾的形象,就想动手去解决矛盾。”

    一个成功的战略需要做到“打通学、术、道

    一曰学,一曰术。所谓“学者”,以治学为业,追求自成体系、自圆其说。中国自古就不缺少孤影青灯、含辛茹苦地治学的人,其理论虽严密而深刻,但与实际有相当的距离。

    “术”,顾名思义,就是功能、应用和操作之术,是“学”的对立面。术之功效在于立竿见影、刺刀见红;其局限往往在于急功近利、视野狭窄。但如果没有术,就无法在市场上生存,这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以至不少人为术而伤学,因术而弃学,常常是获得了术,但文化人最宝贵的独立精神和操守却成了泡影。

    所谓“道”,是介于学与术的中间层次,其作用是在学与术之间架起桥梁,并在用动态、辩证、发散的思维把握事物内在神韵与规律的基础上创新,而且还要整合各种相关资源为已所用。既可以取“学”之长、避“学”之短,又能够以虚驭实,整合各种功能之术,从而使战略策划游刃于市场和学问之间,开辟出一个全新的研究和实践领域。

    所谓“道”,则是“悟知”阶段,是“学”和“术”在量的积累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经“顿悟”产生创造性的知识,并将先前积累的“学”和“术”贯穿起来,表现出超人的洞察力、直觉力和创造力。既要理论指导,又强调可操作性,让操作在理论的指导下走得更远。

    “做正确的事”,是人类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中不断选择的主观世界的结果;“正确地做事”,是人类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中不断演化出来的能力;想要跨越认识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就需要一套打通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这些都属于哲学的范畴。

    战略与哲学的关系就像是果实与大树的关系,战略是哲学的广泛应用,战略过程无处不体现着哲学的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的思想。一个人在哲学层面如果懵懵懂懂,就一定做不好战略。

    战略是智慧之学,反映认知深度,体现了哲学的认识论思想。

    战略继承了哲学的方法论,战略就是用哲学的思维体系来审视、发现、反省、辩驳、求索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或不置可否、迷茫困惑的那些问题,是对现实和经验的反思,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来审视当下,探寻未来。

    战略是行动之术,指导行为发展,体现了哲学实践论思想。

    一个优秀的战略家,一定是洞察人性、驾驭人性的高手。

    进化论的出现从自然选择的角度重新诠释了人性,在进化论者看来,人性是根植于基因中的生存和繁衍冲动,是文明进化、社会发展的不竭原动力。没有汹涌澎湃的人性,人类不可能进化到如今地球霸主的地位。著名的历史学家伊恩·莫里斯认为:“驱使人类进步的,正是三种负面情绪——懒惰、贪婪和恐惧。

    结合我这些年的江湖阅历来看,人性无非三大特点:贪婪、侥幸和虚荣,所有人概莫能外。

    撞树而亡的兔子永远是跑得最快的那只。

    “要我做”和“我要做”就像天平的两端,人性的双重性让天平永远不可能彻底平衡,天平的每一次轻微摆动,都有可能滑向深渊,也有可能带来天翻地覆的改变

    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这“三论”之间不是互相割裂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认识论是方法论的哲学基础,方法论是实践论的技术指导,实践论反过来又修正和完善了认识论与方法论。认识论相当于基础科学,方法论相当于技术科学,实践论相当于应用科学。

    第一,认识论是战略的源泉与根基,它推动方法论与实践论的产生。

    伟大的战略家以其善于发现的眼光、敏锐的判断力与洞察力,预先看到了前途趋势,往往能更大概率地把握事物发展的轨迹,从而提出较为精准的应对之策。

    认识论甚至决定了战略的最终走向。

    第二,方法论是工具与手段,生发于认识论,作用于实践论,是战略路径的选择。如果说认识论是一种思想,那么方法论就是基于认识论的思维模型,是对认识论的工具化与模型化。当代投资大师查理·芒格认为:“思维模型是你大脑中做决策的工具箱,你的工具箱越多,你就越容易做出最正确的决策。”

    正确的战略部署关乎生死存亡,方法论的决定性作用常常大于认识论。

    第三,实践论是验证、反馈、检验和校正认识论与方法论,是战略目标的执行。

    马克思有句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所谓一个中心,是指以“人”为中心,对人性的洞察和把握至关重要;所谓三个基本点,是指“战略抓手”“节奏”“权变”。战略实践是“一个中心”和“三个基本点”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认识与实践的相互验证,是外部世界与内部团队进行能量交换的过程。

    第四,战略不以“实践论”为终结,而是一个不断运动的过程。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战略是一个历经“认识—方法—实践”的知行合一的循环过程,从预先认识到前途趋势,到用科学的方法制定具体方略,再到躬身入局的实践,这个战略仅仅算是有了开始,而后还要经历再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一个好的战略家必须学会依据时局、事态来调整战略的方向,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同时也必须警惕不能因为某一时间的小成就便停止继续认识、继续探索的步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strategy-王志刚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kre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