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班途中,总会在路上遇见带着孩子的父母。因为是暑假,现在,她们不是送孩子去学校,而是送孩子去补习班,各种各样的补习班。
偶尔会遇见不听话的孩子,在和自己的妈妈理论。他们眼睛里分明溢满了泪水,可是眼泪无用,因为妈妈总会有理由让他们去做他们不想做的事,他们为捍卫自己的自由与尊严,做自己喜欢的事的小小心愿总会被妈妈那看似民主却霸道的几句话给咽回去。
你这么小,知道自己要什么?
你喜欢的事,就是天天在家玩游戏对不对?
你哭什么,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哪个像你这样不懂事的?
我花了这么多钱,送你来补习,你天天还不情不愿,不知道珍惜,有多少孩子想学都没有机会!
……
我看着那么大点的孩子,七八岁,十一二岁,突然感到心疼。再看看那些母亲,突然觉得好笑。城里的孩子没童年,父母以爱的名义剥夺了他们所有的自由。
就像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我没有孩子,当然不能以自己门外汉的见解说人家的方式错了。只是,当看到一个三四十岁的大人,对面站着一个委屈到连眼泪都不敢掉下来的小孩子,声色俱厉地大谈什么人生成功道理,那个画面的即视感,又滑稽又让人觉得可悲。
每个时代的孩子有每个时代的童年,可每个时代的孩子都是一样的心思澄明。所以,我不太认同这种教育方式。
貌似,城市化,物质化的结果是,人们的思维更加僵化。国家是提倡素质教育,但那也不意味着孩子的全面发展是要剥夺作为孩子应该有的权利和自由。这样的方法培育起来的孩子,以后会是考试的高手,大部分人会过上较好的生活,他们的代价是,整个童年的快乐。
黑狗达说,中国近代的城市不是长出来的,不是培植出来的,不是催生出来的,而是一种安排。
中国城市的这种发展历程,也体现在这些孩子身上。这些优秀的人才不是自然生长起来的,也不是用正确方法培育的,而是家长们对孩子人生的天衣无缝的安排之中催生出来的。
所以,你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有心理问题;你会听到,许多优秀人才生活能力极差;你会感叹,现在的亲子关系处于一种畸形状态。
没有办法自己选择人生,又何谈去掌控自己的未来呢?
城市,几乎是我们每个人的向往,我们都以在大城市立足为自己成功的标志。
我曾经也对父母说过,有一天,我走到外面,在大城市里立足,绝不回咱这小地方。
可是,我真的忘的了吗?这些年在外求学,越发发现,我如此眷恋那个生我养我的小地方。并没有出现《天才文展》里文展说的那样:到了大城市,你会发现,咱们这种小镇捏出来的人多粗陋。然后,你会恨生养你的地方,它拖累了你。
我曾经也为来自小地方而自卑过,可后来,我找到了这种农村生活带给我的厚重与精彩。
我多么庆幸,我生于中原最南边的城市的农村。当我们室友不知道水稻的样子,没见过真正的栀子花,连桂花都是在电视上见的,连黄瓜都不会摘,我心里油然升起了一股自豪感。当然,这并没有对她们的嘲笑,因为她们口中,也有许多我不知道的东西。
我只是觉得,我的家乡,带给了我生命浑厚的底蕴。让我在走出去看大世界之前,给我的生命里增添了许多丰富的色彩,我的想象力也因此是生动活泼而不是照本宣科的。
我可以为了自己下水抓的鱼虾,上树摘的果子而开心好些日子;我会在一场六月夏雨里撑着伞在大门口里旋转;我会自己去地里摘着新鲜的蔬菜瓜果(不像现在,还得付钱去体验这种采摘收获的生活);我会蹲在大树底下看长长一队蚂蚁在运输食物;我会帮着妈妈给小鸡喂食,把小鸡放进箱子……
也许是我有偏见,但就是觉得,我们的童年才是真正的童年。再看看城里这些小孩,小小年纪,脸上都有了老成持重的沧桑。正是这副和年龄不配的模样,如果你再看到他们眼里的纯真,会更心疼。
这个时代怎么了,怎么孩子都活成了大人的模样。他们身上,有着比我们千百倍的压力。他们上着自己不喜欢的兴趣班,补习着他们本来就很好的功课,他们不快乐。而我们,考零分,也可以笑着过年。
黑狗达将小镇出来的厚重解释为,由低到高,经历着生活的不同层次,会更能理解和吸收。而一出生就在高层次的孩子们,就没有那么多机会来理解和吸收我们身上他们觉得奇特和不可思议的故事了。
我所理解的厚重,不光是作者描述的这样,它更是一种心灵的丰盈度。现在的城市,以及城市里的孩子,缺乏的就是这种丰盈。所以,城市能带给你物质繁华的享受,却没能为丰盈你的内心而添砖添瓦。再多的物质,也掩盖不了你在城市生活的疲惫,也不能填补你心灵的空虚,不能使你笑出你的纯真。
真心希望,城市里每天生长的不只有高楼大厦和灯红酒绿,还有这个城市特有的文化,足以触及灵魂的使人快乐的文化。
愿每个城市都不被阉割!
愿每个孩子都能快乐成长!
我眼中的《皮囊》—愿每个城市都不被阉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