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译意: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上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只须得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愿意学习罢了。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皙,你怎么样?”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如同现在的茶话会一样,孔子带几位弟子团团一坐闲谈,还有曾皙在旁弹瑟,氛围很好,当然这闲谈的话题对于一般人来说有点大。从弟子的应对中,也可充分看出这几位的特点。
子路不负他的鲁莽勇猛,老师话音一落,他就当仁不让地开了口,也不在意会不会枪打出头鸟,或者看看反响风向什么的,他就先肯定地表示,要是让他去治理一个内忧外患的千乘之国,国内百姓处于饥荒外又处于战乱之中,三年时间,他会教化百姓,发展农业,使得百姓团结一致,士气倍增,同时勇敢善战,抵御外敌。充分展示了他对政事的敏感与自身的好勇,他在生活中一定是个喜欢挑战,不惧危机的人,同时他的目标性也极强,从两个层面考虑,有具体的时间,都说明他不是简单的信口开河而是经过了充分的思考。
冉有本身就是个谦虚谨慎而又很有分寸的人,平时是需要鼓励而不需要三思,最好是马上就行动才能充分发挥其行动力。见到老师笑子路,虽不知缘由,他就更加谨慎了。他从千乘之国降而为纵横六七十里或者更小的国家,如果让他去治理三年时间足可以让百姓安稳富足,守成固稳他有足够的信心。但是要教化百姓,他自认是需要德才兼备的君子才能做得到,不是自己所能够承担的。在某些方面他没有足够的信心与冲劲。
公西赤呢?是个善于与人交际之人,礼乐礼仪无可指摘,但他也是很回应,说自己在礼乐上还要诚心地学习,在宗庙祭祀或者与他国会盟时,愿意担任一个小小的司仪官。张居正评道,“盖礼乐本公西华之所优为,其曰愿学,曰小相,亦因问而承之以谦也。”本身就擅长与人打交道,也知道谦逊,哪里是直勇的子路所能比拟的。
而曾皙呢,颇有魏晋名士之风。孔子还担心弟子们怕他不敢直言,曾皙听他们谈话根本没有停止弹乐,直到被老师点名,才离琴归座。并坦言与三子志向不同,可见这谈话应该是有个前提条件存在的。他的志向或者可说是一场春游的展望,一家人有老有少在暮春时节出行,小的自在的在水中游泳,大人就在观景台上赏景唱歌,不亦乐乎!
这样的场景谁不喜欢呢?桃花源式的存在,绝不是当时诸侯林立,战乱纷争的社会所能常见的,只能说是一种理想状态的存在,正合孔子的理念,仁义礼乐之制下的大同世界,期望达到的一种社会。所以孔子非常赞同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