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再次莅临财经读会汇,今天我们继续读这本书《周期》。昨天我们讲到了从长期的角度看,经济,企业盈利,股市都是会增长的,但它们上涨的轨迹绝非一条直线。事实上,它们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人类本身。
在印度有这么一个古老的故事,一群盲人在大街上遇到了一头大象,每个人都试图用手摸大象的方式来探知大象的样子,有人摸到了象腿,有人摸到了象牙,有人摸到了象的鼻子,于是他们认为自己知道了大象的样子,只是不尽相同罢了。这就是人类认知偏差导致的自认为的事物与真实事物的差距。其实每个人看到事物都会存在极限,可眼见即为事实的心理倾向导致人类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全部。这不是咱们中国的寓言故事吗?怎么成印度的了?

所以,人类带着自己的认知偏差来参与一个具有周期属性的领域时,此领域波动的幅度,时点和速度,都会大不一样。
人类在现实社会中总是会寻找到各种规律和模式,当然这会让人类生活得更好。例如我们发现在春天耕种,在冬天收割是获取作物做好的方式。还比如我们发现晚上休息比白天睡觉效率更高,对身体更好。因此只要不是特殊性质的食物和行业,我们都会选择一般规律生存下去。所以,在人类的大脑中,寻找可以用规律解释的模式已成为根深蒂固的习惯。
可这种模式并不能很好的诠释整个世界。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很多事情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昨天也讲过了,现在这个世界的样子,就是历史上各种不确定性结合产生的。同样的事情,同样的情况,人们的行为前后不一,就不可能出现一摸一样的结果。因此未来我们根本无法预测,可这并不符合人类寻找永恒胜利公式的思维模式。美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列纳德,蒙罗蒂诺就书写过:人的天性就是要为每件事的发生找出理由,但是很多事情根本没有理由,它只不过是受不相干的随机因素影响而已。
作者讲述了一段亲身经历来诠释这个问题,曾经作者在做垃圾债券的时候市场上发生了这样一个现象。债券发行在接近期满两年时,出现违约的概率极大,因此市场上很多人就耍起了小聪明,在债券期限接近快两年的时候卖掉,等过了两年期之后再把生存下来的债券买回来。可是这些人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他们的对手并不傻。因此在出售即将满两年的债券时,价格会变得非常低,而过了两年期之后,这些债券的价格会被快速拉抬。那些企图在其中博取收益的人反而赔了不少钱。

作者认为这种所谓的发行期满两年就会违约的规律,不是基于严谨的思考,而是更多地给予任性渴望简单有效规则的一厢情愿。因此人们很容易在没有真实可靠的依据时,就凭空作出判断。
我们前面说到过了,周期就像是钟摆一样,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停留在中心点的时间非常短。这个中心点我们可以理解为均值、常态,或者说是价值投资者经常挂在嘴边的价值,而回到中心点的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为价值回归或是均值回归。就股市而言,历史上已经多次重复出现这种规律性的现象,股票市场从“过于低估”的水平回归到“公允定价”水平,之后,它却极少停在这里不动。通常是基本面改善和乐观程度上升,这两股力量合在一起,导致市场因受到压制而被过于低估的价格水平开始复苏,进而向均值回归。当这股力量拉动股价回归“公允定价”水平之后,还会继续拉动股价上升,到达过于高估的水平。
长期看标普500指数的年化涨幅就应该是10%左右,沪深300指数的年化收益率就应该在8%-10%之间,如果某一年突然突破,就可能造就泡沫,就需要回归。我们甚至可以通过这样的一个方式算一下沪深300指数的价值,2005年开年沪深300指数1000点计位,到2019年开年共经历14个年头,按8%的年化复利计算应该就是2937点,这与今年1月4日2935点的最低点只有2点的差距。这可是极致的抄底点位,不知道是不是很多牛人用了老伊这个方法才把股市抬起来的,呵呵,开个玩笑。

不同的周期不是单独运行的,这一点必须清楚,很多讲座或者书里面提到周期的问题,都会当作一个单独的案例讲解,但要知道,这并不符合周期的真实情况。换句话说,随着周期从中心点向极端靠近,周期造成大混乱的潜力变大:经济增长“太快了”,企业盈利增长“太好了”,股价上涨“太高了”,其结果往往会是涨得越高,跌得越惨。股市小幅上涨之后,必有回撤,股市中幅上涨之后,必有回调。牛市之后,必有熊市。大泡沫之后,必有大崩盘。甚至我们可以理解为,因为上涨所以下跌,因为涨得太多,所以股市会发生恐慌性下跌。
那么周期围绕的这个中心点在不同的领域里具体指什么呢?对于经济来说可以用GDP的平均增长率来表示,对于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平均GDP增长率就是2%,增长得快了,就相当于借用了未来的增长,必然是要还回来的。借用?这不是《稀缺》里面的知识吗?没错,知识有时就是可以相互连接的,虽然知识分布不同,但了解得多了,就能串联起一个网络。公司和股市亦是如此,公司盈利增长自有平均值,股市同样如此。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我这里说的公司盈利是指整个大环境下的公司盈利,不是指单独一家,而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就是找到那些不太受周期影响,并且可以从整个大环境脱离出来的稳定盈利的公司。
人活着的时候,也许能观察到短周期,但是长周期不是一位观察者的生命长度可以体会到的。而周期中的任何事件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往往是一个事件发生又引发了下一个事件。所以,人类无法看清楚整个周期的全貌,那些最严重偏离基本趋势的点,以及偏离的时机、速度、幅度,大部分都是有参与者心理波动所引发的。

同样重要的是,不同领域的周期都有一系列事件,从而导致不同领域形成不同的周期,一个领域的周期变化,又会影响其他领域的周期。因此,经济周期会影响企业盈利周期;企业盈利周期又会影响上市公司公告的盈利数据;上市公司公告的盈利周期又会影响投资人的态度;投资人的心态周期又会影响市场波动;市场波动周期又会影响获得信贷的松紧程度……而信贷周期又会影响经济、企业、市场。
从客观数据上看,周期的上行阶段和下行阶段是相对称的,只是由于人的投资理财记忆时间极其短暂,从而让人们总是重复地犯同样的错误――这次不一样了。因此,我们就能知道周期不会停止,只是这波周期可能走到了尾声;周期无始无终,它永远波动震荡。当然这与白天黑夜24小时这种标准式的规律不同,有时,股市一轮周期走完会落在前期的低点之上,有时会击穿上一次周期的起点,不过后者是少数而已。
我们可以看看2014-15年那一轮大水牛,上证指数在14年年中出现了1991的阶段性低点,在一轮快速疯牛上涨和一轮踩踏式下跌之后,上证指数的最低点出现在16年初融段后的2638点。即使是从14年年底牛市启动前的2300点来看,也是有300点左右的涨幅。因此周期绝不是点对点相对称运转的,这里大家必须了解。

接下来作者又开始了攻击经济学家的模式,读到这里老伊就不得不再感叹一次,怎么这么多大师级人物对经济学家如此反感呢?巴菲特如此,索罗斯如此,科斯托拉尼如此,《稀缺》的作者赛德希尔穆莱纳森是如此,连霍华德马斯克也是如此。真不知道经济学家到底是怎么惹到他们了。
霍华德马克思是这么说的:“在这里,我会简短地讨论一下影响经济周期的因素。不过在我开始讨论之前,我要坦白承认,而且每次我在讨论经济之前都会做这样的坦白:我并不是经济学家。这算不算一个很骄傲的声明?”
经济周期是企业周期和市场周期的基础,企业界和市场上的周期性事件主要取决于经济周期。衡量一个国家经济产出的主要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它表示一个经济体生产的所有商品和服务最终被出售的总价值。国内生产总值大致等于这个国家的国民工作小时总数乘以每小时产出价值的乘积。
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他们关注的重点一般会放在短期经济的波动上,比如今年的GDP增速是不是跑赢去年,如果增速放缓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等等。但他们往往忽略了经济长期趋势对投资收益的影响。那么哪些方面的因素会对经济的长期趋势产生影响呢?我们明天接着讲吧!
备注:图片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