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六年的今天,他永远离开了他真心爱着的人民和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祖国,与世长辞……
他的离去,是全中国的最大损失,是全中国人民的巨大悲痛。
记得少年时,曾借阅过一本书,书名是《大地之子~周恩来》,那本书我匆匆看了一天,就看完还回去了。
现在几十年过去了,已忘记了不少内容。只有一些片段,还深深印在脑海中……
周总理,出生在一个书香家庭,出生以后,哭声嘹亮,被他病床上的祖父听到,说这个孩子将来大有出息,让抱过来看看,看了他的相貌,大加赞叹。并给他取了个乳名,叫“大鸾”。不久以后,祖父含笑去世。
大鸾的童年,没有学前班,也没有机会读到日韩德英那些国家编绘的儿童绘本。更不知道不读这些绘本,就会失去想象力,就会没有未来……
他的童年书籍,只是枯燥的“四书五经”,而且在五岁时,就已经熟读了“六大名著”。从小就读了这么多书籍,自然打小就能明确是非,通晓大义。
据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那么“义”之大者,自然也是救国救民。一个五岁孩子,就能够懂得胸怀国家,心系人民。难怪在十二岁时能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
看看今天的孩子,五岁时,不过依赖父母诵读绘本略略识得几个汉字,教育部门就以为教育事业前进了一步;父母为孩子买了一堆昂贵的精制绘本,就是不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印刷大咖生产了一堆绘本,就是为教育保驾护航……
如果现在有个五岁孩子读了六大名著,一定会被定义为“儿时的神童,长大的白痴”。并举几例神童教育失败的事例证明这种教育为激进式、填鸭式……
中国人阅读量很低,不仅仅是小孩,也包括大人(汗颜一下)。大人有几人喜欢读名人传记?又有几人不爱读娱乐八卦?如果当年乳名叫“大鸾”的孩子没有看中华国学宝典和文学名著,而是看了几本绘本,并报了钢琴班、书法班、戏曲班……还整天看一些娱乐八卦,他还有可能成为后来拯救中国的最大栋梁吗?
“跑题”是我的风格,闲话太多,再次汗颜一下。
周恩来的本事可不仅仅是读了些国学典籍,九岁的周恩来做了一件人生大事,再一次让今天的人们惊飞眼球。
他九岁时,生母去世。作为儿子,作为一个衰落的大家族里的小少爷,他亲自操办了这一场丧事。
因为九岁的他对家里的财政了如指掌,所以他在精打细算之后,决定丧事从简,亲自指挥,免去冗长的仪式,用了很少的开支,便使生母入土为安。虽然因丧礼过于从简而被周围的俗人嘲笑,认为太寒酸,但知道这丧礼的安排者是个九岁孩子时,无人不赞叹称奇。
十三岁时,他便离开家乡,开始了他人生的长途旅行。先是求学,后接触新思想。赴过日欧,读过黄埔。到二十来岁的他,已是一个英俊帅气、满腹韬略,熟练掌握了七国语言的最重要革命骨干。
又历经无数风风雨雨,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成了万民爱戴的总理。
新中国成立,接手的却是烂摊子。三十年雨骤风狂,在四清,食堂化、大跃进,尤其是“文革”等狂澜暴袭中华的非常时期,周总理凭借自己的实力与智慧,还有广大人民的民心,不但摧而不折,屡推不倒,还能在自身立于危险境地时力挽狂澜,还庇护下众多倍受迫害的革命前辈!直至因劳心劳神,于七十八岁时,历史上的今天,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出殡当天,当周总理的灵柩经过时,群众早已自发于十里长街在寒风中默默目送。
那一年的清明,发生了一起重大历史事件:“天安门广场事件”。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
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山川同作证,伟绩耀八方。
歹徒击破鼓,污毁华栋梁。
含沙欲射影,丧心连病狂。
诡计言隐晦,弄枝舞刀枪。
狂犬吠红日,无损日光芒。
蚍蜉撼大树,怒斥不自量。
浦江逆流滚,难阻巨轮航。
宏桥将闻断,马卒陷汪洋。”
这是我小时候最欣赏的两篇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的诗作。
一直以来,非常欣赏诗句的悲壮与豪迈,更佩服诗句的文采飞扬及诗中暗藏的政治真相之谜。
尤其感慨这些诗句所承载的厚重的历史背景,和当时阴郁恶劣的政治环境。
这些诗文的作者也许已被捕迫害致死,也许当场死于天安门广场,也许逃生后隐姓埋名……我只愿他们的结局是后者。
大概直到文革彻底结束,四人帮势力瞬间崩塌。我大中华的第一伟人、全国人民最最敬爱的周总理,才在九泉之下真正含笑了吧……
2019·1·8
文心剑胆(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