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传习录·陆澄录九》
这话是在孟岩最近的公众号文章评论当中发现的,讨论的是道理都懂,但是做的时候从来不按照懂的道理来。
这些天在做拖延症的主题阅读,而且这期间因为贪多求全导致拖延症复发,事情还中断了不少日子。
有几本旧书是五到七年前读的,当时也没留啥有用的笔记、感慨,顶多是打个分,然后表示中英双语对照真是厉害。真是好笑。
当初是认为自己有拖延的情况才去读这几本书的。这次重新搞主题阅读,也是因为几个月的反复自省认为关键事务上出现了拖延,进而导致这几年频入窘境。
拖延症是一个非正式的病症,专业心理学也好,民间心理学也罢,都有不少释之可信的理论、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最终未能根治的原因,无非两点。
不用克己功夫。了解这些理论、方法的时候「亦觉意思好」,但只停留在脑海中比划,没有结合实践去改造认知。等到自己再次面对拖延的诱因,便直接倾倒。
第二点则是轻敌。如果以实际病症来类比拖延症的话,它是流感,而非天花。一般来说,拖延症并不致命,而且也无法形成永久有效的免疫抗体。它更像是流感,时不时来一波。要防备住它,就得赶在当季流感到来之前,挨上几针。能避免感冒了吗?难。万一着凉伤风,也是会头疼流鼻涕的。
所以,要应对拖延,关键在预防,而非治疗。预防的措施有很多,从外因来说,不要去病患集中的地方;从内因来看,要加强锻炼,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这里的抵抗力不止是肉体层面的体能、抵抗力,还有心理层面的。而后者更为关键。
心理层面的素质怎么练?静养肯定不够。磨砖不能成镜,参禅岂能成佛。不想临事倾倒,就得在事上磨。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应对压力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目标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提高自己的毅力以及自控力,全方位地锻炼自己的心智,用实践来彻底改造自己的认知。
不躬身入局,也就只能「道理都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