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年的经济学学习毕业了!
我们说,一个人活在社会上有四个基本约束:东西不够、生命有限、相互依赖、需要协调。经济学所总结的,就是人在各种约束下存活的规律。
两年前,我试图看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也啃过张五常的《经济解释》,可惜资质有限,总是感觉雾里看花、水中捞月。
读了薛老师的专栏,一路跟下来才发现,原来经济学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一套系统的思维模式,如果仅仅断章取义拿出里面的某些理论、观点,是很难真正理解和应用的。
推荐这个专栏给大家,如果你能坚持学下来,会发现它能让你看见原来看不见的东西,也能帮你分辨愿望与现实、原因与结果、理论与实践、个体与全体,给你一个清晰看世界的视角。
下面我做一个简单的小总结,虽然摘抄、引用的多,自己写的少,不过还是希望能引起你的兴趣与思考。
有些事情不能假定
![](https://img.haomeiwen.com/i5508137/091251eaba515bcd.jpg)
经济学家内部有这么一个笑话:三个人流落到荒岛上,他们都非常需要食物。这时海岸飘来一个罐头,当然,岛上并没有开罐头的工具,怎么吃到罐头中的食物呢,三个人就开始想办法了。第一个人说我能找一块石头砸开罐头,第二个人说我能调试出一种溶剂溶解掉盖子,第三个人说你们的方法都不够完美、不够优雅,会破坏食物,我有一个更好的方法。于是,两个人都停下了手头的事,满怀期待的等待答案。第三个人说,我们假定我们有一把罐头刀,就能够在不破坏食物的情况下打开罐头了。当然,如果没有的话,我们就先去找一把。
你肯定会笑话第三个人傻,不过现实生活中,喜欢这样思考的人其实比比皆是。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是这样的:先假定约束不存在,然后给出一个理想、完美的解决方案,当然,如果你要求他拿出结果的话,他会告诉你,你要先把约束解决掉,这样我才能去做。而实际上,经济学会告诉你,在人群集聚形成的社会上,有些约束其实是常态,是客观现实,没有这些约束只是你自己单纯、美好的愿望。在分析问题时,永远不能假定它们不存在,或者能解决它们就好了,而是要在各种约束条件下,找到行之有效的办法,解决问题。
下面简单总结一些永远不能假定的约束,希望对你有用。
一.愿望与现实:不能假定信息总是对称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5508137/c7cf6d5600dfca3d.jpg)
信息不对称是常态。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这个行业里面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所以它很特殊”。这种说法本身就有问题,因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到处都有。你说医疗行业信息非常不对称,难道食品行业信息就对称了吗?你说教育行业信息非常不对称,难道房地产市场信息就对称了吗?再往细看,公司内部也是一样,你说你所在的公司里组织复杂、信息不对称,难道换个地方信息就对称了吗?你说你和你的领导信息不对称,难道换个领导就能对称吗?
说到底,信息不对称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遇到的基本约束。因为人的脑子跟脑子之间没法相连,信息无法清晰、有效的传递,所以人与人之间沟通不仅有学习成本,容易失真,最要命的是,这些更导致了一个客观事实:人与人之间原本就不是互信的,初次见面,为什么要信你呢?
所以说你不能假定信息总是对称的,而是要基于不对称来思考。事实上,哪怕是在普遍地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们也总能够摸索出、设计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自发的、协作的、市场化的方式,在约束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比如,熟人背书(教授给毕业生的推荐信)、第三方担保(公证、中介)、 自残(抽烟、喝酒,感情深一口闷)、人质与抵押(抵押协议、贷款)、制度与法律(合伙人制度、股份制)等等。
二.原因与结果:不能假定努力就会成功
![](https://img.haomeiwen.com/i5508137/b5eb81f3210d3afe.jpg)
你可能认为,一个事情要办好,最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愿望、远大的理想、善良的初心,还有聪明、周密、完美的考虑,在这里面,人富有计划性、理性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是非常重要的。而经济学告诉你,不能假定你的意愿、想法、计划甚至是努力的重要性,最关键的要先看清所处的环境。事实上,往往是环境和规则,反过来会决定什么样的活动、行为,什么样的组织和个人能够存活下来。
大经济学家阿尔钦有一个经典的例子,说有一帮人,他们要逃离芝加哥,每个人看不到路线的全貌,只能自己在最初始选择路线。我们作为外人远远看去,只有一条路线,只有那个刚好选择了沿途都有加油站路线的人,才能成功逃离芝加哥。其他人,不管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决策的,不管他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他都离不开芝加哥。至于成功选择了有油站的道路而逃离芝加哥的人,他可能只是运气好的傻子而已。
生活中,我们通常都请那些成功校友回来学校,给师弟、师妹们传授经验,而实际上,邀请那些失败的校友回来传授他们的经验,可能也是一样重要。
事实上,人们只是在成功了以后,才去编造那些他们成功的理由,从而给人一个印象,仿佛他们的成功是必然的。其实,是他们成功了,他们才有意无意地去剪裁、定制他们当初的理由,去强调过去某些想法,去忽略甚至去隐瞒过去的另外一些想法。过去人们认为有良好的愿望、持续的努力就能成功,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往往是人们成功了才去找理由,这是对因果关系的一个颠覆。
阿尔钦在他1950年的文章里面就有一句警句,他说,"Nothing succeeds like success",译成中文就是“成功是最大的成功”,你真的成功了,说什么都是对的。
三.理论与实践:不能假定质与量是等价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5508137/bbcfaa9b617519d9.jpg)
历史上第二位经济学诺奖得主萨缪尔森,他也是著名的数理经济学的创始人,是他正式把数学模型引入到经济学分析当中去,是他使得经济学变得更科学、更结构化、更优雅了。
他从1948年开始就出版他的经济学教科书,就叫《经济学(Economics)》。在萨缪尔森早期的《经济学》教科书的各个版本里面,总有一个章节讨论混合经济的好坏。在那里,他运用他的数学模型和当时可得的统计数据,做出了一个预测:苏联的经济很快就会追上美国。在他所做的预测中,那些曲线平滑、漂亮,而他的依据是复杂而精密的数学模型,这一切看上去是多么的令人信服。
但是到了1989年苏联经济崩溃,真相大白,苏联的经济根本不能够跟美国的经济相提并论。萨缪尔森从此就在书里面去掉了这一章。
质和量其实是两个词合成的,实际上,很多东西的“质”是无法量化的,更不用说用量化的方式反过来分析“质”。比如经济发展,回过头来看才发现,推动近两百年来经济高速增长的真正力量是创新,是企业家精神,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商人节俭、遵守合约、精益求精、服务用户的美德,而这些真正推动经济发展的要素,在传统的经济学分析体系里面是找不到位置的。翻开经济学的教科书,只有价和量,连质——质量的质——都找不到,就更不用说创业的激情和企业家精神了。
在分析问题时,除了量化,你应该要额外的考虑加入这些不容易观察、不容易刻画、不容易衡量的因素,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理论接近实践。
四.个体与全体:不能假定适用个体的同样能适用全体
![](https://img.haomeiwen.com/i5508137/670f0cd04ce127a8.jpg)
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合成谬误(fallacy of composition)”,它说的是对局部说来是对的东西,不能说明它对总体而言也必然是对的。
最简单的例子是,在一个剧场里面,有人看不清楚舞台上面的表演,站起来他就能够看得清楚。一个人站起来他能够看得更清楚,两个人站起来两个人能够看得更清楚,所有的人都站起来,没有人能够看得更清楚。
另外一个例子是,一个和尚打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都是一样的道理,适用个体的不一定适用于全体。
它给我们的一个启示就是,解决问题时要考虑到规模。你的方案虽然看上去完美、逻辑自洽,可以解决1、2个人的问题,但是若想同时解决一百个人的问题,可能就需要完全不同的另一套方案。
此外,指标的衡量也符合这个原理,比如让一个人满意和一百个人满意,是完全不同的。事实上,从逻辑上看、从数学上看,最大多数人的最大满意是一个“伪概念”,本身是不可能成立的。因为我们在追求最大化的时候,永远只能追求一个维度的最大化,不能同时追求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维度的最大化。“多、快、好、省”地做好工作是不可能的,多就不可能快,快就不可能好,好就不可能省。
总结
![](https://img.haomeiwen.com/i5508137/cc25cb166c3d62ed.jpg)
你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免不了要用定义、概念、判断、推理来把握客观世界,但是你所采用的这些语言本身跟客观世界本身,并不总是一致的。当它们发生错位甚至产生冲突的时候,要修改的是语言、定义、概念、推理和理论,而不是反过来根据既有的概念,去强行修改所要分析的现实世界。
有些事情不能假定,因为它们才是常态、才是客观存在的。
单虓晗写于20180304
经济学专题相关文章
![](https://img.haomeiwen.com/i5508137/a33e0b4079b23ee5.jpg)
网友评论